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词历来是语言研究的重点,对于动词及物性与动词的释义问题的研究前人多是两条线索分开进行,在动词的及物性问题上纠结于动词是否是及物不及物两属,在动词的释义问题上也没有结合动词的下位分类进行细致的释义语言问题的研究。其实及物性和动词不同义项的释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运用语料库和人工标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2-5个义项的双音节含有动词性义项的词语的释义为研究对象,从动词义项的及物性入手,区分及物性义项与不及物性义项(我们称为动词“及物义”与“不及物义”),来考察动词释义语言与释义问题。通过研究发现:
⑴汉语动词尤其是多义动词的及物性应该以义项为依据,以词项为单位进行及物与不及物的划分,而不应该笼统地说某个动词是及物或不及物,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实际上指的是这一动词的某一义项是及物或不及物的。说某一动词既是及物动词又是不及物动词,实际上是不妥当的。
⑵双音节多义动词不同义项的及物性与其构造方式有很大关系,及物义项以联合型构造方式为主,不及物义项以动宾型构造方式为主。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及物义项和不及物义项的释义。
⑶动词及物义的释义语言方面,在释义词语上应该有区别于不及物义的典型性释义词语,其中“使”一词可谓代表。在释义模式上除了以词释词这种释义模式之外,从释义关系上来说,有总的内在驱动模式:驱动条件+驱动词+驱动对象+驱动结果=及物义,其中驱动词为意义核心。具体表现为使动驱动模式、意动驱动模式、给予驱动模式、获得驱动模式和实施驱动模式五种主要的释义驱动分模式。
⑷对于动词及物义的释义我们可以结合释义驱动模式对其中的一些释义进行改造,这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有着积极地意义。
⑸使动驱动模式作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及物义释义模式已经固化为一种释义方法,但《现汉》在使动释义法的使用上存在混乱现象,有七种不同的使用次模式,有待于规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