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预处理对胸科手术患者血管外肺水和术后康复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监测血管外肺水的变化,探讨缺氧预处理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70例,患者入选标准:①确诊为肺癌,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纵膈淋巴结清扫的患者;②年龄18~75岁;③体重40~80 kg;④ASAⅠ级或Ⅱ级。采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5。缺氧预处理组(HPC组,全麻下双腔管插入并在体位安置完成后,再次纤支镜确认对位正确后,夹闭非通气侧支气管导管5 min,另一侧肺单肺通气,非通气侧肺缺氧5 min时,松开夹闭钳,双肺通气3 min。按照这个步骤反复3次,每个循环为非通气侧肺缺氧5 min+通气3 min,进行3个循环后即完成缺氧预处理,开始手术,切皮时开始单肺通气)35例,对照组(无缺氧预处理过程,插入双腔管后双肺通气,切皮时开始单肺通气)35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单肺通气30 min时、双肺通气后手术结束前、拔除气管导管后30 min和术后第1d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监测并记录相应时点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比率(EVLWI/ITBVI ratio)。术后第1、第3和第7d复查胸片评估肺部感染、肺复张的情况,并在术后第7d检查肺功能。观察并记录术后肺部并发症(急性呼吸衰竭、肺不张、肺部感染、支气管痉挛等)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记录术后需要再次气管插管和呼吸支持的患者数,住院期间的其他并发症和不良事件,术后达到出院标准的时间和实际出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身高、性别构成比、ASA分级、合并疾病、术前肺功能检测指标、术中麻醉用药量、输液量、出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3%vs40.0%, P>0.05)。与对照组相比,HPC组患者OLV后30min、术后7 d的PaO2/FiO2明显升高(2.01±0.53 vs1.83±0.64,1.95±0.38 vs1.74±0.32,P<0.05);术后7d FVC(2.77±0.93 vs2.54±0.86,P<0.05)及FEV1(2.27±0.38 vs2.06±0.57,P<0.05)也明显改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0.87±6.58 vs8.32±3.77d,P<0.05);HPC组OLV30 min、OLV60 min及术后1d的EVLWI明显低于对照组(6.81±0.46 vs7.42±0.53,7.22±0.38 vs7.86±0.42,7.43±0.55 vs8.05±0.36,P<0.05)、OLV60 min及术后1d的 EVLWI/ITBVI ratio明显低于对照组(0.86±0.07 vs0.95±0.21,0.81±0.02 vs0.90±0.13,P<0.05)。  结论:在接受胸腔镜肺癌手术的患者OLV之前进行HPC可改善患者术后氧合,减少肺血管通透性及血管外肺水量,加快肺功能的恢复,并减少住院时间。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dystroglycan,DG)在乳腺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从而探讨DG在乳腺癌发生、
目的:(1)选择微创方法自早孕妇女宫颈管内获取脱落滋养细胞,观察滋养细胞的数量。(2)应用差速贴壁法培养获取的脱落细胞标本,探讨宫颈管内的脱落滋养细胞在体外培养的可行性。(3)联合
目的:  通过移植小鼠胎肝细胞(FLCs),建立血液系统 Prkαcα(Protein kinase, c AMP dependent, catalytic, alpha)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探讨影响该模型建立的主要因素。  方法: 
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磁性纳米四氧化三铁(Magnetic Nanoparticle of Fe3O4,MNPs-Fe3O4,MNPs)、汉黄芩素(wogonin,Wog)以及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三者共聚合对K562/A02细胞多
研究背景脾脏因其质软而脆、少弹性的特点,外伤后容易发生损伤,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创伤发生率最高。脾损伤破裂后极易发生失血性休克,往往需要开腹止血。目前临床治疗脾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