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在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患者中预防头痛发作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p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预防合并右向左分流的偏头痛患者头痛的改善情况。研究方法:根据偏头痛诊断标准及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检查,筛选偏头痛合并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的患者并记录其分流量。按照受试者接受氯吡格雷的意愿将受试者分为氯吡格雷组及对照组。氯吡格雷组口服氯吡格雷片75mg每日一次,持续3月(每月按30天计算);对照组患者仍使用目前偏头痛急性期及预防治疗方案不变。再将氯吡格雷组分为大量分流和小量分流组、潜在型和固有型组、先兆和非先兆组及发作性和慢性偏头痛组。采用偏头痛相关评分评估两组治疗3个月后头痛改善情况及氯吡格雷组各亚组头痛改善情况。结果:参加本研究共126人:氯吡格雷组53人、对照组73人,治疗3个月随访氯吡格雷组失访1人、停药1人,对照组失访5人。氯吡格雷组治疗3个月偏头痛指数(MHI)、HIT-6及MIDAS(32.74±44.97、53.96±21.02及16.90±12.06)分别较基线水平(90.95±46.88、61.80±6.44及19.86±8.07)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41及P=0.033)。对照组3个月后MHI、HIT-6及MIDAS(89.30±37.57、59.62±7.10及19.34±9.74)较基线水平(101.43±41.64、60.07±7.79及20.18±10.09)有所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7、P=0.722及P=0.623)。氯吡格雷组MHI平均改善63.32%,而对照组MHI平均改善10.08%。氯吡格雷组中大量分流组的MHI、HIT-6和MIDAS(12.57±13.99、42.63±26.10和9.75±9.38)较小量分流组(41.97±51.07、59.14±16.16和20.17±11.83)头痛缓解更加明显(P=0.029、P=0.008和P=0.003);先兆组MHI、HIT-6和MIDAS(15.94±21.10、41.16±25.87和10.47±11.04)较无先兆组(42.72±52.22、61.56±12.81和20.72±11.12)改善明显(P=0.038、P=0.000和P=0.002)。结论:氯吡格雷可以改善偏头痛合并RLS患者的头痛,特别是大量分流和先兆性偏头痛,而潜在和固有型、慢性和发作性偏头痛的头痛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分析慢性疼痛患者焦虑抑郁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统计2019年05月至2020年0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门诊患者,筛选出慢性疼痛(疼痛时间大于3个月)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通过7条目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评估患者焦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拟肽COG1410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分析可能的机制。方法选用雄性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随机分为A组(COG1410组),B组(Model组),选用雄性C57BL/6J小鼠为C组(Control组),每组11只。每次注射药物前均称重,于小鼠36周龄始予A组小鼠COG1410 2mg/kg皮下注射
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阿立哌唑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对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database、Web of Science、EMBASE中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于2021年1月。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汇
目的:近年来,由于互联网设备的泛滥,许多年轻人产生了网瘾,其中青少年占据了主要比例,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如抑郁、焦虑和其他健康问题,包括睡眠问题。本研究旨在应用Q方法探究青少年网络成瘾自陈原因,为未来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同时为国内应用Q方法提供积极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Q方法探究综合医院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自陈原因,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等具体步骤如下
目的: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和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两种至今未明确病理生理机制、难以鉴别诊断的疾病。两种疾病男性人群有着诸多类似的临床特征却又有着各自的特异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男性MDD患者与男性BD患者临床症状的异同点与大脑脑区的异常活动有密切联系。探讨两组人群脑区活动与疾病的关系,可帮助我们找到男性MDD患者与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认知损害为主要症状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现有的临床药物只能改善疾病症状,缓解疾病进展,但尚无药物能够完全治愈AD。随着AD患者人数逐年增加,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变得更为重要。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proteinβ,Aβ)沉积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是AD中重要的病理机制。用Aβ1-42孵育的神经元建立体外细胞模型,研究AD中的
目的:回顾性分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研究阿托伐他汀对MCI患者的认知功能干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6年7月-2020年3月间隔6个月两次住院治疗或门诊复查,且完成MMSE及MOCA评分的患者217例。通过MMSE、Mo CA评分将纳入的研究对象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和MCI组,依据患者首次就诊时
目的:脑微出血是脑小血管病特征的神经影像学表现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较全面且符合我国人群的神经心理学测试探讨脑微出血的负荷、部位与认知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体检及住院治疗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存在脑微出血的52例患者为病例组,按脑微出血在脑内分布分为3个亚组,脑叶组、深部及幕下组、混合组。选取同期我院40例年龄及受教育程度与病例组匹配,头颅磁共振无脑微出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TMEM16F调控P38/JNK信号通路介导神经元凋亡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Control)组、AD细胞模型(Model)组、si RNA阴性对照(si RNA-NC)组、si RNA-TMEM16F组。2、CCK-8法检测Aβ25-35对SH-SY
目的:观察性研究发现,端粒酶TERT基因及较短的白细胞端粒长度(LTL)可能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然而尚不清楚端粒酶基因的变异是否增加脑小血管病(CSVD)的风险及LTL与CSVD是否存在因果关联。方法: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库以及已发表的研究,选择端粒酶TERT基因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5%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307名CSVD患者和32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了TERT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