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SV P3对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及其与OsJMT1互作位点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草矮病毒(RGSV)为纤细病毒属成员,为负义单链RNA病毒,由介体褐飞虱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RGSV侵染水稻引起水稻草状矮化病,该疾病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在这些国家引起重大损失。RGSV侵染水稻后,病株明显矮化,分蘖增多似草状,叶片细窄而较脆,褪绿条纹明显且色泽为淡绿到淡黄或橙黄色,有时会形成大量不规则的暗褐色或锈色小斑。似草状的分蘖增多以及叶片上的锈色小斑是水稻草状矮化病的独特症状,水稻草状矮化病的名称也由此而得,但目前对其症状的形成机制尚不得而知。传毒实验发现RGSV侵染后水稻更易被褐飞虱(BPH)取食。其中P3为RGSV病程蛋白,且与JA通路成员OsJMT1互作。因此本研究通过转基因水稻的培育、取食行为分析、酵母双杂交与BIFC等实验,旨在探究P3蛋白是否对BPH取食行为产生影响,以及OsJMT1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褐飞虱的取食倾向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BPH更倾向于取食RGSV P3转基因水稻;而BPH的取食倾向在OsJMT1转基因水稻和野生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在已知OsJMT1与RGSVP3互作的基础上,构建P3缺失突变体,运用酵母双杂技术以及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鉴定互作区域,发现RGSV P3与OsJMT1互作区在124到195个氨基酸之间,该区段编码蛋白的主要二级结构为一段P折叠。3、亚细胞定位实验发现,RGSV P3蛋白与OsJMT1编码的蛋白都定位于细胞核与细胞膜上。以上结果为进一解析RGSVP3蛋白的功能,理解造成BPH取食差异的原因提供了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电气时代的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因为其具备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灵活性的优点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mission,IC
现如今数字抠图技术已成为视觉特效制作领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然有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目前主流的抠图算法是采样算法与传播算法相结合的抠图算
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世界十大病害之一,可引起以番茄、葡萄、草莓等为主的至少200多种植物发病。由于灰葡萄孢菌繁殖速度快,变异性强,转座子活跃,
随着计算机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建设和启用了各类计算机应用系统来推进学校的教学。由于这些信息系统采用不同单位开发,各自的数据库类型、操作
在2004年,石墨烯首先被英国的物理学家们通过剥离石墨的方法发现了。石墨烯相应的电学、热学以及磁学等特性皆相当的特别,因此,它在很多方面都有潜在的大规模应用前景。在石
量化地表水-地下水交换不仅是探究湖库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还是探究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的基础。地表水-地下水交换过程伴随着能量的传递,所以含水介质(沉积物)垂向剖面温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不断重视,污水处理PPP项目在国内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资金流动性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因此,我国在2017年通过PPP项目与资产证券化的深度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促进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的推进,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在“十三五”规划中金融市场开放已经
木薯作为热带亚热带植物对低温非常敏感。为研究木薯对低温敏感的分子机制,我们从低温信号传导途径中的感知方面展开研究。植物类受体激酶作为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信号接收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