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学者从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切入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出现了一场重大的“文化转向”的变革,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得以蓬勃发展。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认为“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反对传统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这类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论预设,否认其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文本。因此,本篇论文的研究就是旨在打破传统翻译理论的误区,引用并借鉴霍米·巴巴所提出的“杂合”理论,重新论证传统二元对立的翻译策略,提倡“杂合”的翻译策略,为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活动不是采取归化的策略就是采用异化的策略,总是对立地看待这两种翻译策略。然而,“杂合”的出现结束了长久以来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杂合的过程;所有的译本,都是杂合的结果。通过“杂合”,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文化和文学特征都能在某种程度上保存下来,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抵制文化霸权,优化译入语。所谓译文杂合,即指译文中既有大量译入语的语言、文化、文学的成分,也会包含一些源语的语言、文化、文学的异质性成分,它们在译文中混杂,使得译文表现出杂合的特点。不论多地道的译文,不论作者水平多高,译文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杂合的成分。因此,本篇论文将以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作为支撑,选取英若诚所翻译的中国经典戏剧文本《茶馆》作为案例,旨在论证翻译中“杂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通过分析,本篇论文发现英若诚的对译文的处理并非是纯粹的归化或异化,而是采取了“杂合”的态度;这种“杂合”的翻译不仅体现在译本的语言翻译上,在文化和文学翻译中也包含着“杂合”的特征。全文共六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简要概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从不同角度回顾了中外学者对于翻译中杂合现象的研究现状,并且对选取个案《茶馆》译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第三章为理论论述部分;通过巴赫金的“杂多话语理论”和霍米·巴巴的“杂合”思想,论述了“杂合”理论的来源与形成,并介绍了“杂合”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启示。第四章为个案分析;在对戏剧翻译特征简述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化、文学三个方面分析了《茶馆》英译本中的杂合翻译现象。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篇论文的主要成果以及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