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迅速,但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发展落后的情况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担忧。中央从2004年开始连续六年制定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如何加强财政支农的力度,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是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都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尝试通过理论阐述和实证研究,分析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这两个“三农”核心因素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我国省区间差异性较大的情况,根据国家发改委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的划分,比较四个地区财政支农的现状以及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并据此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公共部门经济学指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政府需要介入到市场活动中,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等政府职能。农业投资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需要财政资金投入。而农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面临着生产的自然条件风险和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同时,我国城乡二元割据的体制也使得农民收入长期低下。这就要求我国政府要大力加强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
本文分别考察了支农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力求全面反映财政支农的效益。在农业生产方面,建立了农业生产函数Y=F(K1,K2,L,G),考察支农支出的产出弹性、最优规模和边际产出。在农民收入方面,建立了收入分配模型Inc=f(Y,N1,N2,Tax,G),考察农业产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农业税收以及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同时,本文介绍了面板数掘的计量方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原理,进一步说明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支农支出的现状。支出总量逐年增如,但大部分资金用于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生产性支出增长缓慢。从支农相对规模看,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北第三,东部最低。但前三大地区的事业费等非生产性支出占比超过50%,且增长迅速,只有东部地区的事业费较低。(2)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总体产出弹性为0.2658,平均边际产出达4.79,中部最高,东部次之,东北第三,西部最低。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效果明显,对中西部作用显著;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事业费效果不佳。农业和林业支出都能较好提高农业GDP,中部和西部农业支出的边际产出更高,而东部和东北的林业支出效果更好;农林水利支出基本没作用。(3)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总体收入弹性为0.2313,平均边际收入为0.002,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第三,东北最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能显著增加各地区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的总体边际收入最高,但仅对中部和西部有效果;事业费也有微弱的正面效应。农业支出能够显著提高各地区农民收入,对东部和东北效果更好;林业支出和水利气象支出对提高农业收入没有明显作用。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增加财政支农投入,优化支农支出结构。目前各地区支农总额远未达到最优规模,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并把资金优先用于产出弹性高的项目。(2)加强资金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有些生产性的支农支出项目未能发挥正面效应,要加强监管,把钱用到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