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警察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综合认识后形成的印象的总和,本质上是一种公众评价,良好的组织形象是公安机关的无形资产,是公安机关权力运行的社会心理环境。警察形象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立足传播学视角分析,警察形象塑造体现为通过持续有效的传播,对警察形象形成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加以控制、引导,从而不断改善社会公众的主观认知,系统地影响社会公众对警察组织形象整体判断的过程。在警察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公安民警是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交流的桥梁,也是警察形象的具像化载体。公安职权多以民警在社会面的执法执勤方式实现,公安民警是与社会公众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的公职人员,这一特点决定以公安民警为媒介的个体化、日常化的人际传播是警察形象塑造的基础方式。进入新时代,面临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信息传播格局、人际传播形态发生颠覆性变革的时代挑战与机遇,如何通过有效的人际传播来塑造、优化警察形象,是一个具有突出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基于此,本文以符号互动论、约哈瑞窗口理论、社会交换论等作为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展开研究。文章对警察形象塑造中的人际传播基本问题作出了理论阐释,包括内涵界定、传播方式、主要特征和基本功能,并系统审视了充分发挥公安民警的人际传播在警察形象塑造中的积极功能及可能的负面影响。分别以公安民警和社会公众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数据和资料收集,并结合文献研究成果,总结出当前警察人际传播中存在人际传播意识薄弱、人际传播方式单一、人际传播能力欠缺、人际传播成效不足等问题,深层次的制约因素在主观方面有管理者思维定势、职业变动影响心理、认知局限,客观方面有工作压力大导致自身形象塑造不足、缺乏绩效考评指标、学习应用能力不足等。据此,文章从人际传播意识、传播能力、传播方式和传播成效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