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建腔器成腔的力学变化特征.
方法:
2010年1-8月在我院接受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甲状腺手术患者37例(一侧腺叶及峡部切除22例;腺叶部分切除15例)。入路制备完成后,统一采用WSM-Ⅰ型建腔器建腔。首次成腔结束后,拆下提吊钩,换装上牵张力测定器,间插性地做一模拟成腔实验(以0.5cm间距间断地提升吊钩,同时测量钩端于各高度位置时的肌皮组织牵张力)。
结果:
①牵张力的总体变化范围在0~27.5牛顿(N)之间;②当提升吊钩钩端至基础提吊位(Pe,腔室中心高度1=1.5cm)时,对应的牵张力值为11.2±3.5N;继续提升吊钩钩端至极限提吊位(Pmax,19/37例的平均腔室中心高度为1.75cm,另18例为2.0cm)时,对应的牵张力值为17.5±4.3N(腔室中心高度不同,但两组对应的力值相近
0.05>);③伴随成腔过程牵张力呈两阶段变化:当提吊钩钩端从初始位(P0)上提至基础提吊位(Pe)时,牵张力呈均匀的线性增长;当钩端继续上升,即越过基础提吊位(Pe)至极限提吊位(Pmax)时,组织牵张力转呈类指数式的快速增长。最大力值也是出现在后一阶段。④切口长度对牵张力变化无明显影响,但肌皮组织厚度与牵张力大小呈正相关(P<0.01)。 结论: ①建腔器成腔时牵张力不大,其成腔几近极限时的最大力值不到30N,远低于皮肤伸展术实施时所产生的力值。②整个成腔过程中力的增加呈二阶段变化,后一阶段增加明显。与之对应,肌皮组织逐步接近其粘弹性和延展性极限,而腔室空间高度也趋近于最大值。③鉴于此时的成腔已近极限,再提升吊钩亦徒劳无益,而牵张力还将继续大幅增加。故此,极限提吊位所对应的牵张力值可能是成腔时整体力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拐点”。④实际成腔时的牵张力应小于或等于极限提吊位(Pmax)的对应力值(Fip)。此时不仅实现了有效成腔和最大化成腔,而且可以避免因不必要牵张所带来的肌皮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