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通手段,在传统上是指用特别自由的方法翻译出来的译文。该术语本身隐含了“改变”的意思,是变译的一种形式,即为了适合某些读者或者为了译文的目的,译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文学家、文化学家和翻译家,林语堂翻译生涯中最重要的贡献便是将诸多中国古代经典作品通过编译的方法介绍到西方。但迄今为止对林语堂的翻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林语堂翻译理论的基本论述、林语堂翻译实践活动的总结以及对个别中国古典文学英译本的微观研究上,而对林语堂的编译作品及其翻译策略鲜有涉及,本文试图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对林语堂编译作品中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一个颇有影响力的流派。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该理论以其对等值观念的质疑、对译文功能的重视、对翻译目的的强调、对翻译的重新定义和对翻译行为参与人(发起人、译者、译文接受者)的关照以及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阐述动摇了“原文至上”的传统翻译观念,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这一翻译理论给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不但为我们客观评价那些“忠实”译本提供了依据,也为我们客观评价那些“非忠实”译本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结合功能翻译理论来探讨可能影响林语堂文本选择和翻译方法的因素。具体说来,本文从译者、客户或委托人以及目的语读者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林语堂文本选择的因素。作为林语堂翻译行为发起人和委托人,赛珍珠和其丈夫沃尔什对林语堂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选择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林语堂的编译作品在美国的成功与他们的指导和建议密不可分;在译者方面,译者本人的翻译观和美学追求以及当时的社会因素都对林语堂的翻译活动产生了影响。目的语读者,也是影响译者文本选择和翻译方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林语堂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既受到其翻译观的影响,又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发起人、赞助人翻译要求的影响。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带有明确的翻译目的,即把中国文化传译到西方,他多采用文献型翻译方法向西方读者展现中国文化的异域特色,使原语文化特色在译文中保持不变。同时他也采用工具型翻译,根据译文的目的对原文做适当的调整,以期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译文。从林语堂的编译作品在西方的巨大影响来看,其翻译策略是成功的,有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