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一维氢谱核磁共振(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技术研究胃俞募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大鼠血浆中代谢产物的影响。以及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研究胃俞募配穴对FD大鼠血浆中胃泌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模型组(Model group)、胃俞组(Wei shu+Model group)、中脘组(Zhong wan+Model group)、胃俞+中脘组(Wei shu+Zhong wan+Model group)。电针“胃俞”穴、“中脘”穴,疏密波,频率2~100Hz,电压2-4V,强度以穴位处肌肉轻颤为度,留针2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天。运用1H-NMR技术获取血浆代谢谱图,将波峰归一化积分后的数值导入SIMCA-P10.0软件包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并结合正交信号校正(OSC)方法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相应的得分图和因子载荷图。并且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浆胃泌素含量。结果:1、血浆胃泌素含量测定结果:1)模型组低于空白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各针刺组均高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3)胃俞+中脘组高于胃俞组、中脘组,具有统计学意义2、驰豫时间编辑实验结果:1)模型组与对照组呈显著性分离,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的大鼠血浆中乳酸(Lactate)含量显著下降,而丙酮(Acetone),3-羟基丁酸(3-hydroxybutyrate)含量有较明显升高;2)胃俞+中脘组和胃俞组、中脘组三组也呈现较好分离,胃俞+中脘组、胃俞组、中脘组三组与模型组比较,丙酮(Actone),3-羟基丁酸(3-hydroxybutyrate),胆碱/磷脂酰胆碱(cho/pc)及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HDL/LDL)含量降低,而N-乙酰糖蛋白(NAc)含量升高;3)胃俞+中脘组与胃俞组、中脘组比较,乙酰糖蛋白含量有升高趋势。结论:1.夹尾刺激法可致大鼠肝脏疏泄功能、脾胃运化功能异常,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2.FD大鼠血浆胃泌素含量下降,电针胃俞、募穴可促进胃泌素的分泌,并且胃俞募配穴具有明显的联合、加强作用;3.胃俞穴可调节肝疏泄功能、促进胆汁分泌排泄从而调整胃腐熟运化功能;中脘穴可以直接调节脾胃腐熟运化功能,均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胃俞募配穴则兼具两穴之功效,通过联合调整脾胃和肝胆两大系统的功能,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疗效优于单穴治疗;6.通过驰豫时间编辑实验技术使各组都出现了较好或显著分离,说明代谢组学实验技术在本实验研究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在这一类实验研究分析中的运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