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是运动神经元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运动神经元病的80%。对该病的治疗,西医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方法。根据其临床证候特点,大多将其归为中医“痿证”的范畴。中医学对痿证的认识源远流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有效的方药,并已具备了从五脏论痿的雏形。邓铁涛1988年发表论文“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认为在人体五脏与其相应的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在生理情况下五脏之间互相促进与制约,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简而言之,曰“五脏相关”。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结合五脏相关性,治疗痿证有其独特优势。我国古今文献通过脏腑辨证治疗痿证的记载较多,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且关于该病系统的中医文献整理分析的报道为数不多。研究目的以《中华医典》及现有现代文献检索系统为基础,运用“五脏相关”的思想,初步整理、分析、归纳出肌萎缩侧索硬化(痿证)与五脏(六腑)相关的病机、病位、中药使用概况等,期望为指导肌萎缩侧索硬化(痿证)的中医药(五脏)辨治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对于古代文献的整理,通过在电子光盘《中华医典》中检索记录“痿”、“萎”“委”证的相关文献,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痿病”的诊断依据(详见附录),弃除与诊断标准不一致的文献,提取文献中与脏腑有关的内容;对于现代文献的整理,通过在VIP、CBM、CNKI等期刊数据库中查找历年来正式发表在国内期刊的与ALS相关的中医文献,将筛选后的文献按病机、病位、方药条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设计调查问卷,由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脑病方向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生填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对我国古代痿证的文献初步整理及分析,提示其病机主要包括:湿热浸淫、阴亏津耗,肝肾阴亏、骨枯髓减,脾胃虚弱、精微不布,肺热叶焦、灼伤阴津等;其病位主要在脏腑,经络也有所涉及,与五脏均有关系,其中以肾、脾胃、肝、肺为主;所收集的方剂主要集中在宋金元时期和清代,这两个时期所录方剂占所得全部方剂的73.43%,剂型以丸丹剂最为常用、其次是汤剂;用药方面以补虚药为主,同时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等使用也较为常见;常用药物的归经以归肾、肝、脾、肺、胃经为主;在药物聚类中,聚为三类较为合适,第一类为健脾益气养血或补益肝肾等扶正一类的药物,第二类为祛风除湿、理气活血或涤痰通络等祛邪一类的药物,第三类包括了清热等祛邪之品及养阴等扶正之品。2.通过对ALS中医药治疗的现代文献初步整理及分析,可见90年代以前的临床报道及个案报道很少,90年代以后文献逐渐增多,主要增长的文献为临床报道,所报道的病例数也较前明显增多,并见文中说明为随机或半随机临床试验的报道,诊断依据趋向规范化;而在收集文献中与脏腑相关的病机主要包括脾肾两虚、津精匮乏,脾胃亏虚、精微不布,肝肾亏虚、髓枯筋痿,肝脾肾亏虚、筋肌失养,肝风内动等;病位分布主要集中在肾、脾、肝三脏;所收集的方剂以自拟方居多,剂型以汤剂为主;所用药物以补虚药为主,而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收涩药亦被较多使用;在常用药物的归经中,以归肝、肾、脾、肺、心、胃经为主;在药物的聚类分析中,聚为四类较为合适,第一类为健脾益气涤痰之品,第二类为补益肝肾一类的药物,第三类为活血通络之品,第四类为清热养阴之品。研究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痿证)在病机发展中多与脾、肾、肝等脏腑虚衰关系较密切,而在此基础上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导致痰、湿、瘀、热内生,或是在脏腑虚损的基础上感受邪气而为病;若后期出现呼吸衰竭,则表明已累及心肺。故对于该病的中医药治疗,当以补益脏腑为要,其中又以温补脾肾气阳为主,可选用人参、白术、黄芪、杜仲、附子等药物;若兼见阴血不足表现者,可选用当归、熟地、白芍、麦冬等养血滋阴之品;同时,可酌情选用具有涤痰(如石菖蒲、胆星、法夏等)、祛湿(如茯苓、苍术等)、活血化瘀(如牛膝、川芎等)、清热(如黄柏、知母等)等功效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