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江段南侧,是洞庭湖湖系中最大的湖泊。洞庭湖区域被认为是全球保护淡水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湖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东洞庭湖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东洞庭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风险评价能够较为全面和准确的反映生态环境的状况和生态风险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以东洞庭湖区域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6年为研究时段,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美国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步骤下,采用突变级数模型,进行了基于景观结构的东洞庭湖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东洞庭湖区域生态风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以及五种景观类型和单个风险源的生态风险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2000年和2002年全湖区都处于高风险区,2001年和2003年东洞庭湖大部分区域,特别是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处于较低风险区;2004年后区域生态风险规律发生较大改变,2004-2006年除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风险值较低外,其他区域都处于较高风险区;(2)2000-2006年未利用土地的生态风险值最高。耕地这一景观生态系统在2000-2003年处于高风险区,2003年以后,由于生态移民工程和退田还湖工程的基本完成,耕地的保护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因此其风险值有所降低;水域和草地除2000年和2002年受到全湖区干旱的影响,风险值较高外,其余年份的生态风险值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建设用地在2004-2006年时段内的风险值较小;(3)自然灾害直接影响水环境状况,自然灾害和水污染两类风险源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自然灾害对东洞庭湖区域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最大,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态风险具有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