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口译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原语为1-3个句子时,口译往往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当原语在6句以上,将听到的信息连词成句,连句成篇就有一些困难。起初,笔者认为是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和语言功底的欠缺,便不断加强笔记和听力的功力,但是,在听懂大部分原文,笔记信息覆盖超过60%的基础上,笔者仍然感到无法将原语的信息完整有效的转化为目标语。笔者意识到在以往的口译练习中,过于关注细节信息和语言表达的精准,却忽视了交际的意义。释意派认为,翻译是一项具有交际意义的人类活动,翻译的对象是信息或意义,而非语言,译员的翻译内容不是语言符号,而是发言人在其话语中表所达的非语言意思。本文以一次口译实践为基础,通过对释意理论在口译实践中运用的解读,旨在强调释意理论在口译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本次实践是笔者在研究生期间参加的一次现场口译,内容为一次国际诗人交流论坛,参与者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诗歌流派的诗人,是古代红桥修禊活动在当代的延伸和发展。在这次口译活动中,笔译意识到,这种发言人之间即兴的交流与课本中的官方发言有着显著的不同,口头交流中多为不完整不标准的句子,加之诗人们的个人风格较强,在话语有些抽象和浪漫的表达,给翻译带来了很多的困难。现场做交传的是笔者基础口译和同声传译课程老师的张吟女士,在老师翻译的同时,笔者同步做笔记,自己翻译,会后将现场录音进行了整理,分析学习老师的翻译,总结释意理论在实践中应用。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的介绍;第二章引入释意论的原理和基本概念;第三章介绍了本次口译活动及所需做的准备工作;第四者,阐述了释意能力在记忆,笔记,表达,三个实践环节中的应用并结合自身体会,提出了以提高释意能力为目的口译训练方法;最后一章为实践报告的总结并指出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