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于生命的思索——关于萌萌的语言问题意识分析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00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萌萌的语言问题入手,重点放在对文本《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纯语言”意向为何?》的细读。首先通过对萌萌的语言问题意识和苦难问题的简要梳理,抓住萌萌问题意识的敏感角度和分析意向,在文本细读中,突出萌萌对语言、苦难问题的关注,以及她就“个人真实性及其限度”问题引申出的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交融性问题。 就像萌萌自己说的,“我关注语言问题,更多地不是学术的趣味,而是生存的需要,因为归根结底,人只有靠语言自我造型、绵延,自我显露、遮蔽,在语言中寻求进入语言的可能。” 本文的倾向就在于从对个人的初始经验向语言转化如何可能的问题,到不能平均化、不能被抽象的身体性语言。用倾空自身的倾听,等待一种生成性的语言的降临,而当个人能在既成意义的公共语言的铺陈中断裂而脱离时,个人在内在中即实现了这种可能。而对一种外在苦难的承担能力,承担下来的感受方式,则成为个人进入历史的可能。当存在与价值剥离了,苦难与意义剥离了,存在作为事实,事实成为记忆,“这记忆成为我当下的存在,成为我的、需要我倾听的物性”,这记忆成为在语言界面上的敞开。 而问题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上,犹如“身体性”成为一种真实的不能抽象或平均化的象征,语言可以悬置而还原出身体性语言,情绪可以悬置而还原出身体性情绪,同样,“个人性”作为真实性和限度的界限,更是一个民族应该有的反省身位与眼光。 萌萌与张志扬先生早在多年前就提出“汉语言的能说与应说”问题,而在“当代中国学术的文化自主性”的谈话中,萌萌体提出“在西方强势话语、主流话语面前,汉语言作为一种民族语言表达何以可能”的问题。而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的解读,得到的关于多种文化沟通中的身位问题的启示,成为下面将对萌萌的《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纯语言”意向为何?》解读的一个原因。
其他文献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的当代视域中重新理解与阐释马克思自然观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具体分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在当代,
中国电影界崛起的第六代导演群体一度被大家所关注和热议,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性的导演路学长也多次被作为个案进行研究。路学长继承左翼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经验论发展到休谟那里已经达到极致,不能进一步彻底论证科学知识的来源及其普遍必然性,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康德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康德从“先天综合判断”出发,把知识分为感性
马克思宗教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石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对马克思本人的宗教哲学思想进行的研究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