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分切除术对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c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大鼠胃部分切除术后模型,通过检测手术前后血清胃动素、胃泌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的水平,明确胃部分切除术对大鼠胃肠激素分泌及胃肠排空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探讨该手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为相关实验和临床提供动物模型基础及更为科学的实验、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雄性成年SD大鼠30只,体重250±20g,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组(n=10),剩余大鼠进行胃部分切除术造模,造模成功后再将这20只大鼠随机分为术后3天组(n-10)和术后6天组(n-10)。空白组和术后3天组于术后第3天,术后6天组于术后第6天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胃泌素、胃动素的水平,同时给予大鼠酚红灌胃,检测各组动物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的水平。  结果:1.胃动素:术后3天组大鼠及术后6天组大鼠的血清胃动素水平均较空白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6天组大鼠较术后3天组大鼠的血清胃动素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数值分别为240.21±1.53 ng/L、170.32±1.47 ng/L、191.57±1.36 ng/L;2.胃泌素:术后3天组大鼠及术后6天组大鼠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均较空白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6天组大鼠较术后3天组大鼠的血清胃泌素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数值分别为4.75±0.08 ng/L、2.37±0.14 ng/L、2.97±0.22 ng/L;3.胃排空率:术后3天组大鼠及术后6天组大鼠的胃排空率均较空白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6天组大鼠较术后3天组大鼠的胃排空率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数值分别为46.01±1.47%、40.35±1.36%、42.64±1.03%;4.小肠排空率:术后3天组大鼠及术后6天组大鼠的小肠排空率均较空白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6天组大鼠较术后3天组大鼠的小肠排空率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数值分别为62.13±1.06%、53.43±1.56%、56.67±1.18%。  结论:通过实验证明,术后3天组大鼠及术后6天组大鼠无论是血清胃动素、胃泌素的分泌水平,还是胃肠排空率均较空白组大鼠明显下降,虽然术后6天组大鼠较术后3天组大鼠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所上升,但较空白组大鼠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其上升的原因可能与术后吻合口水肿的逐渐消退以及相关胃肠分泌细胞、神经、血管的修复有关。因此,进一步证实了大鼠行胃部分切除术后可出现血清胃动素、胃泌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的下降,从而导致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可能与胃的完整性遭到了破坏,损伤了影响胃肠蠕动的神经和相关胃肠激素分泌细胞有关。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各阶段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智慧教育也逐渐进入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尤其是对于小学高年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来说,传统课堂环境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教学趋势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智慧教育环境辅助下打造更加高效的探究式数学课堂就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教学任务。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智慧教育环境下小学高年段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通过教学案例着重探讨了智慧教育环境下小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创新。数学学科在所有学科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数学成绩比例在学生的总成绩中也具有较大的比例。学好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予以完善和解决。本文基于此背景下简要分析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
摘 要:“微课”是一种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围绕某一教学内容展开多项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对课前知识进行铺垫,帮助老师进行课程内容的传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延伸。  关键词:微课;铺垫;内容;传授;巩固  所谓的微课是指在教学改革背景下,为满足新课标教学要求,借助新媒体技术,围绕某一知识点开展教育活动的各项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  一、 微课可“微”——课前知识的铺垫  (
目的:  肌少症(sarcopenia)是生活质量降低的预测指标,成为日益严重的危害老年人群公共健康的问题,目前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肌肉量减少是肌少症的基础。  本文通过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