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景观与气候驱动的植物多样性和碳汇变化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lov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流域是全球高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功能维持以及黑土生产力保护的重要区域。过去几十年,该流域的中国部分发生了大规模的草原、湿地和森林向耕地的转变,导致该流域面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另外,由于地处中高纬度,该流域的生态功能在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双重压迫下,使得相关问题更加严峻。这一过程中土地利用、植物物种组成及分布、碳汇功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受未来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影响,亟待在区域水平揭示相关多样性-碳汇功能景观阈值及未来多场景变化趋势。本研究针对黑龙江流域,分析其景观空间格局,评价其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量化土地利用驱动的景观特征对植物多样性-碳汇的指示作用及其阈值效应;探究人为干扰与未来气候耦合影响植物多样性-碳汇风险,并在确定关键种适宜性分布影响的基础上,揭示关键种土壤碳汇及养分的种间差异机制;进一步结合未来气候情景下土地利用与植物功能组变化,量化黑龙江流域植物多样性影响及碳汇提升潜力。初步结论如下:(1)黑龙江流域中国部分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森林(46.6%)、农田(26.7%)和草地(19.3%)。景观水平指数中,土地利用面积指数,景观生态风险指数(LERI),景观破碎化指数(PD和ED)对植物多样性、碳汇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的解释量最大。各土地利用类型当中,森林、农田以及草地的景观特征对植物多样性、碳汇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解释量最大。森林面积的增加,农田和草地面积的减小,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的减小以及景观破碎化程度的降低,伴随着植物多样性、生物量碳以及土壤C/N的增加。阈值效应主要表现在森林面积占比、形状指数、聚集性指数、景观多样性和景观风险指数,即:当这些指数高于或者低于阈值时,碳汇和植物多样性发生剧烈变化。相关阈值为:森林面积的16.7%,景观聚集度(AI)的64.1%,分割度指数(DIVISION)应该的0.65,整体上的景观类型丰富度的5种。景观格局的配置和调控可以通过调整森林、农田以及草地的景观格局来实现,今后该区域应继续实施城镇绿化以及防护林建设。(2)土地利用相关的人为干扰可以显著影响本区域植物多样性和碳汇对未来气候的响应。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本区域植物多样性、生物量碳以及总碳储量整体上增加了8%–31%、17%–21%及4%–7%,但是土壤碳氮储量整体上降低2%–5%。局部来看,松嫩平原南部和东呼伦贝尔草原的植物多样性和总碳储量有损失的风险。整个区域生物量碳主要受降雨量影响,几乎没有降低的风险。土壤碳氮储量的降低的风险最高,占整个流域面积的(79.5%–98.4%)。土地利用相关的人为干扰增加了气候变化下植物多样性、生物量碳以及总碳储量损失的风险(增加幅度减小为4%–9%、11%–14%以及3%–6%),还使得森林分布区土壤碳氮储量的损失风险降低。(3)未来气候条件下本区域关键植物种类发生差异化响应。MaxEnt模型对本研究中16个本区域关键种分布区域模拟显示:白桦、杨树、春榆、落叶松、樟子松主要受到降水的影响,贡献率为12%–43%,而胡桃楸、黄檗、蒙古栎、水曲柳、红松、云杉以及小叶章受到温度和降水的共同影响,贡献率分别为11%–27%和10%–37%。辽东桤木的分布概率受到降水以及森林分布的共同影响,贡献率分别为10%–32%和10%。湿地植物细叶沼柳受到降水、湿地分布以及海拔的共同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9%、19%和13%。未来气候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减小的关键种有:白桦、蒙古栎、落叶松、细叶沼柳以及小叶章,减小幅度达到20%–50%;适生区面积变化不大的关键种有:水曲柳、春榆以及辽东桤木;适生区增加的关键种有:胡桃楸、黄檗、杨树、红松、云杉以及樟子松,尤其是红松的增加幅度高达350%。地理分布扩张的种有:胡桃楸、黄檗、杨树、红松、云杉;东南移的种有白桦、樟子松、辽东桤木;西北移的种有蒙古栎、小叶章;水曲柳分布区变得分散、春榆东移、兴安落叶松南移、细叶沼柳西移。(4)树种对矿质土壤性质影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而针、阔叶差异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一致性。14个树种、6个地点研究显示,阔叶林矿质土壤的SOC和TN比针叶林高30-50%,其中团聚体的贡献量占阔叶林矿质土壤SOC和TN增加量的75-77%。造成阔叶林矿质土壤SOC和TN增加的主要原因由于阔叶林矿质土壤中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增加从而增强了对SOC和TN的保护。其中:团聚体中SOC和TN浓度增加了30-50%;颗粒团聚体相对质量增加了50%,非团聚体(泥沙黏土组分)相对质量减少了14%。上述针阔叶差异不确定性较低(4.2%):表现为,在粘土含量少、海拔和降水量较高、水曲柳较多而杨树较少的地区,阔叶林较针叶林有更高的矿质土壤SOC和TN累积。(5)未来气候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结果显示,黑龙江流域森林面积增加,草地和农田面积减小,城市面积先扩张,2045年后保持不变。这将导致未来气候情景下,2025年-2100年的植物多样性较之当前提升7%–11%,生物量碳将提升9%;未来气候情景下植物功能组变化的模拟结果显示,黑龙江流域的阔叶林面积增加,针叶林面积先增加,2050年后趋于不变。这将导致未来气候情景下,2025年-2100年的土壤碳氮储量较之当前各自提升5%。综上: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通过景观特征的变化改变关键种的适宜性分布及植被组成从而影响黑龙江流域的植物多样性及碳汇。这将使得未来情景下黑龙江流域的植物多样性及碳汇有5%–11%的提升潜力。因此未来气候变化下,主要的生态功能变化风险不大,但是景观特征对这些功能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未来应该加强相关研究。
其他文献
建筑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它们从各个层面承载着其所处时代的重要信息。中国近代建筑则充分的反映了在交流与冲突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在建造技术、文化层面的交融。对于中国近代的砖砌体建筑而言,砌法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着技术发展的过程,建筑文化的演进。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京的近代建筑因为西方新建筑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而得到某种程度的繁荣发展。与原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校
“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旨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推进开展包括基础设施、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等在内的多项合作项目,促进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FDI为沿线国家带来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挑战。研究表明,BRI沿线国家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这引发了各界
我国东北黑土区土壤肥沃,然而由于近几十年持续性高强度利用,黑土已经出现肥力下降等相关的问题。保护性耕作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免耕已被证明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然而由于研究技术的限制,免耕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1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免耕和传统耕作0-5 cm和5-20 cm深度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探索耕作、土壤、微生物群落三者之间的互
苏打碱土是一种严重的土壤退化类型,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广泛分布。其土壤理化性质恶劣,严重危害植物生长、农业经济生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苏打碱土的改良和治理对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咸水结冰融水入渗是一种新兴的盐渍土改良方式。为了全面研究咸水结冰及其融水入渗后对不同碱化度苏打碱土的改良效果和改良机理,本文设计了3个部分的试验,分别从咸水冻融规律、咸水冰融
坡耕地和裸露的沟坡是漫川漫岗黑土区的主要产沙源区,一直以来都是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但其关键的治理技术地埂植物带和植物护坡都存在着损害农民经济利益的问题,面临着被农民破坏的危机。这将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阻碍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究坡面植被的防蚀机制以及筛选出高水保、高经济效益的植被建植模式已成为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关键任务。但目前其有关研究仍然相对缺乏。因此,本文以漫川漫岗黑土
草地农业气候是作物布局、种植制度和畜牧养殖的重要依据,对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产生巨大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草地农业中植物和动物生长和分布的气候要素亦发生变化。系统分析1961~2016年中国草地农业气候要素的时空演变格局,对促进草地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对草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草地农业包括植物与动物,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动物给植物传播种子,两者之间相互依
入渗是灌溉水或降水由地表进入土壤的过程。入渗不仅是水分在土体中的再分布过程,还伴随着农药、污染物、养分等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盐渍土来讲,入渗过程中由于水分变动引起的盐分动态变化是盐渍土改良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盐渍土集中分布区之一,盐渍化问题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盐碱程度盐渍土入渗过程,探明其影响因素和机理,从而进行改良和利用,对促进区域盐渍化防治和水土资
理解冻融过程以及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水盐迁移变化,对于阐明松嫩平原土壤积盐过程和机理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选取松嫩平原西部5种景观类型苏打盐渍化土地:农田、羊草地、虎尾草地、碱蓬草地和碱斑地,通过监测0-200cm土壤水分含量、盐分含量、电导率(EC)、p H、钠吸附比(SAR)、碱化度(ESP)等理化指标,研究这些理化指标与气温、降雨、土壤温度、冻结深度的关系,揭示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水盐运移规律和积
城市绿地是重要的公共资源,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了多重生态系统服务。以往研究人员常用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和人均绿地面积等来衡量城市绿化,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城市二维平面上的绿化情况,忽略了三维空间上绿化资源和质量。绿视率(GVI:Green View Index)是指视野中绿色所占的比例,其较传统二维绿化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城市
作为沟通数字虚拟世界及现实世界的桥梁,GIS数据模型一直是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核心与基础。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飞速发展,“智慧城市”要求在一个立体、动态的环境中进行信息管理、方案模拟与处置决策,解决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土地退化、海岸变迁、疾病传播等问题;同时,随着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卫星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信息采集技术飞速发展,空间数据粒度越来越小、时间上的动态性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