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解剖型翼形钛网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研究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qqz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提高颈前路钛板、椎间融合器以及椎体之间的整体稳定性,降低钛网的下沉率,有效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高度,我们根据对国人颈椎椎体上下终板倾斜角、单个椎体和相邻两个椎间隙的高度之和以及相隔一个椎体的两个椎体的椎体前缘之间的夹角的影像学测量结果,研制了颈前路解剖型翼形钛网,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研制适合国人中下颈椎的前路解剖型翼形钛网并对其进行相关的生物力学测试。本实验分为三个部分:①影像学数据测量:对120例正常人的标准颈椎侧位X-ray光片,测量椎体上下终板倾斜角、单个椎体和相邻两个椎间隙的高度之和以及相隔一个椎体的两个椎体的椎体前缘之间的夹角。目的是为颈前路解剖型翼形钛网的设计提供参数;②颈前路解剖型翼形钛网的研制:依据影像学测量的数据,并查阅国内外文献,对颈前路解剖型翼形钛网进行图纸设计,并描述其材料力学特性及设计特点。③颈前路解剖型翼形钛网的生物力学研究:5具人体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包埋后随机标记为1-5号,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对各组不同运动状态下颈椎节段(C3-C5)的运动范围变化。每组标本在2.0Nm载荷下测试。在每具标本完成正常组三维运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测试后,行C4椎体次全切除制成失稳组,再行三维运动测试,然后对每具失稳标本按组内随机的顺序行颈前路解剖型翼形钛网、普通翼形钛网、髂骨钛板及钛网钛板组固定,测试每个标本在以上四个不同内固定状态下的三维运动范围,最后测试每个标本在四种不同内固定方式下在逐渐增大的轴向压缩负荷下(50N、100N、150N、200N、250N、300N)的垂直压缩位移,以检验以上四种不同内固定器材抗沉降的能力。影像学测量及生物力学测试的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上下终板倾斜角的测量:随着年龄的增长,上终板和下终板倾斜角的大小总体上有减少的趋势。上终板倾斜角测量中,C5>(C3或C4)>C7。下终板测量中C7最小。2、单个椎体及相邻两个椎间隙高度之和的测量:各个椎间高度的测量中,中柱高度最高,前柱次之,后柱最小;在各个年龄组之间比较,总体上椎间高度随着年龄增大,有下降的趋势;椎间高度男性要高于女性;不同椎间隙之间的高度的统计学差异不大。3、相隔一个椎体的两个椎体的椎体前缘之间的夹角:椎体前缘夹角与年龄、性别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比较各个测量组之间,发现C2-C4夹角>C5-C7夹角>(C3-C5或C4-C6夹角)。4、在三维运动实验中,前屈和后伸、左屈、右屈以及旋转状态下,解剖型翼形钛网能够和其他内固定组一样能够维持颈椎的稳定性。5、垂直压缩负荷实验中,解剖型翼形钛网比传统的内固定方式具有更强的抗沉陷能力。结论:1、前路髂骨钛板、钛网钛板、普通翼形钛网固定和解剖型翼形钛网固定都能达到颈椎即刻稳定的要求。2、解剖型翼形钛网在抗钛网下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该系统操作简便,费用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某骨科医院老年女性骨外伤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及生命质量调查分析,了解老年女性骨外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疾病负担情况,为预防和控制老年女性骨外伤发生及降低骨外伤患
一、用新传播手段实现新的市场推广 无传播不营销,任何的营销都是以传播为基础。但是目前新的互联网环境。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传播的手段、方式变了,由以往的大众传播方式,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
探讨小剂量泮托拉唑对老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选取收治的100老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018年3月16日下午,在长和主席李嘉诚宣布将于5月正式退休后,这意味着他经过近五十载打造的“长江王国”正式告别李嘉诚时代.2018年福布斯杂志显示,李嘉诚的身价349亿美元,世
食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因此,食品质量的高低、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国家的稳定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在
随着“互联网+”和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的发展,电网系统各类运行数据量急剧增长,市县一体化运维对种类丰富、数据量庞大的数据实现统一采集、存储、计算、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计报表审计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考虑胡奕明,陈箭深本质上讲,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合约,合约双方依据条款,在合约到期或某一特定事项发生时,有权力(或义务)部分或全部分享(或负担)某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是临床医学的世界性难题,约占全身创伤的0.2-0.5%。据不完全统计,我国SCI人数已突破百万。每年以12万的速度剧增。随着干细胞用于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