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其病原菌对菌核净的抗性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dayong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测定了菌核净、多菌灵、戊唑醇等10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室内毒力,通过室内的复配筛选获得了具有增效作用杀菌剂复配组合及最佳的配方,同时还对该复配组合是否能延缓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进行了测定;研究了油菜菌核病菌对菌核净敏感菌株和实验室已获得的抗性菌株在不用和用不同浓度药剂处理后,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大小;测定比较了油菜菌核病抗、感菌核净菌株双组份组氨酸蛋白激酶基因保守区域碱基序列;并对低浓度菌核净刺激抗菌核净菌株生长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主要结果如下:  1.供试的10种杀菌剂中,啶酰菌胺室内毒力最高(EC50=0.0536mg/L),其次多菌灵和菌核净,EC50值分别为0.1331mg/L、0.8131mg/L;通过杀菌剂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获得了戊唑醇与菌核净的最佳复配组合,当配比为12:11时,其共毒系数达到154.7;抗性延缓性研究发现戊唑醇与菌核净复配组合并不能延缓病原菌的抗性发展速度。  2.无药处理情况下,菌核净抗性菌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都要显著的高于敏感菌株,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之间没有差异;用不同浓度的菌核净处理抗、感菌株,抗性菌株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随药剂浓度的变化基本不变,而敏感菌株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随药剂浓度的增大而下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却随药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3.利用已报道的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和测序,获得了抗、感菌核净菌株双组份组氨酸蛋白激酶基因保守区域序列1605bp,比较发现抗性菌株在第57和601位碱基分别由G突变为A和A突变为G,但编码的氨基酸并未发生改变。  4.低剂量菌核净对抗性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离体叶片和活体叶片上均表现出刺激生长作用,其中PDA培养基上刺激其生长的药剂浓度范围在5~20mg/L之间,离体叶片上刺激其生长的药剂浓度在25mg/L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mg/L;部分敏感菌株在含药的离体叶片和活体叶片也表现出明显被刺激生长作用,其中离体叶片上刺激其生长的药剂浓度范围在0.2~5.0mg/L之间。
其他文献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因具有独特的谱带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原位无损等优点,而广泛用于药物、食品安全、疾病、爆炸物、成像、矿物质和考古等领域。我国是农业大国,养殖业
通过追溯苏格拉底对"美德"与"知识"关系的看法,以及古希腊时期"美德"和"知识"的涵义,发现苏格拉底没有提出更没有赞同"美德即知识"这个说法。然而,我国学者大多认为"美德即知
纤维素作为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一种可再生资源,它的发展与应用愈来愈多的受到重视。作为农作物废弃物的水稻秸秆的三大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其中纤维素分子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