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社会基础理论分析和研究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执掌国家政权后迅速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党和国家的目标从争取革命的胜利转向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展,必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通过内部积累来实现资源、资金和人力的巨大供应。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走上历史舞台的。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再造了中国农村社会基础,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农村形成了与工业化对接的关系模式,在这一关系模式下,广大农民被充分组织起来,形成了高度一致的行动能力,有力的推动了国家工业化进程。 本文正文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社会基础理论,对其基本内容和方法论意义做了简要说明。 第二部分从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基础及其近代嬗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目标下对乡村社会基础的再造、新中国国家目标的转换与乡村社会基础的再造三个方面阐述了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起因。 第三部分从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进程和农合作化的路径方法两方面回顾了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第四部分从高级社社员--传统农民的角色蜕变、"指示""号召"--直达个体农民的行政组织体系和走向社会主义--农民观念世界的重构三个层面阐述了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与乡村社会基础变迁。 第五部分集中说明了用社会基础理论分析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启示。 本文在结语部分从社会基础理论角度对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做了总括性阐释,指出了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并寄期望于运用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农村问题获得对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