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固废资源化利用制备墙面装饰材料的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uan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固废资源化利用面临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产品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利用生物质和塑料固废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还能促进固废的高值化利用。粉末团聚和填料堆叠导致复合物中出现不规则的狭缝、孔洞、裂纹和微孔等缺陷,是提高生物质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以多种典型生物质和塑料固废为原料,开展不同配比(原料、基体及功能添加剂)样品的制备及性能测试实验,构建可视化模型对填料分布状态、填料/基体界面结合、杂化物填充方式等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典型生物质研磨和基础配比实验发现,优化的生物质填料配方为:薄膜材料采用100%小麦秸秆类;薄片材料采用72.9%小麦秸秆类+17.1%玉米秸秆类+10.0%绿化废弃物类;厚片材料采用69.1%小麦秸秆类+30.9%绿化废弃物类。小碎片状小麦秸秆类填料填充效果好;不规则块状玉米秸秆类填料填充效果差;纤维状绿化废弃物填料填充效果一般。填料粉末团聚和填料堆叠产生的不规则缺陷,是影响生物质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技术难题。(2)小麦秸秆类生物质固废制备薄膜墙面装饰材料的实验发现:生物质填料与再生低密度聚乙烯的配比为1:7,硬脂酸钙和甲基丙烯酸十二酯分别添加8.3wt%为最佳配方。熔融的硬脂酸钙、交联产物与生物质填料结合形成交联杂化物(δ相),促进生物质填料与塑料基体的界面结合,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填料和添加剂发挥了协同填充的效果,有针对性对各层次的缺陷进行填充修复。熔融态的硬脂酸钙与填料形成柔性杂化物,对不规则缺陷进行柔性填充。硬脂酸钙与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亲和形成互溶体系,交联反应产生的交联产物一部分嵌入杂化物,一部分与塑料基体亲和,增强填料/基体黏着,协同强化复合材料。(3)混合生物质固废制备薄片墙面装饰材料的实验发现:再生低密度聚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最佳配比为1:0.26;生物质填料与相容剂的最佳配比为1:1.5;固体染料的最佳添加量为15g;用于制备木色墙纸、绿色墙纸和蓝色墙纸的液体染料最佳浓度分别为0 wt%、0.99 wt%和2.91 wt%。油膜封装技术促进纳米颗粒在塑料颗粒表面分散分布,有效强化塑料基体。生物质填料与葡萄糖酸钙融合为液态杂化物柔性填充基体,杂化物冷却后呈团状和带状。固体染料有效调节材料颜色,再次复合加工促进组织融合,改变杂化物形态,形成致密结构。液体染料通过交联反应形成双层交联网络强化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4)混合生物质固废制备厚片墙面装饰材料的实验发现:相容剂聚(甲基乙烯基醚-alt-马来酸酐)(PMVEA)和阿拉伯树胶(AG)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4.8 wt%和3.4 wt%;纳米流体由纳米二氧化锆和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PEGD)组成,当纳米流体用于增强含有两种相容剂的复合物时,纳米流体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5.7%和3.8%;熔化的AG以凝胶状态包覆生物质颗粒,形成T*1杂化物并柔性填充基体,促进填料黏着在基体上;PMVEA的酸酐基团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羟基通过开环反应相互连接,形成硬块状T*2杂化物嵌入基体,易导致应力集中和局部填料脱出;纳米流体产生的交联产物与T*1杂化物结合形成T*3杂化物,AG的乳化作用促进交联剂的分散,交联反应产生的分散交联产物相互连接形成均匀分布的蛛网状交联网络;PMVEA对交联剂分散无促进作用,纳米流体交联剂以凝聚液滴形式集中在局部区域,纳米流体产生的交联产物与T*2杂化物结合形成T*4杂化物在基体中局部聚集,削弱填料对基体的粘附,导致局部出现界面失效。
其他文献
视频图像已成为当今信息传播和呈现的主要载体,高分辨率图像以其具有更清晰的画质及更丰富的细节承载能力,为计算机视觉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图像画面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图像空间分辨率的高低,决定着其能否在安防监控、智慧交通、医学成像、感知矿山等新场景下实现智能化、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近年来,生成对抗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深度学习方法日益兴起,具有生成逼真图像
移动群智感知是利用广大普通用户随身携带的移动智能终端作为基本感知单元,随时随地形成大规模的感知系统,从而完成复杂社会感知任务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型感知模式。显然,人的智慧和移动性为更多类型、更加广泛的感知覆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是,人的感知能力差异和偏好也给感知任务的分配与执行带来了显著挑战。本文面向移动群智感知的四种实际应用场景,针对不同的任务分配需求,着力于构建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从提高算法
学位
交通检测器的优化布设问题是运筹学领域长期关注的问题。布设检测器是获取有用交通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布设成本最小化与获取信息最大化的博弈始终存在。因此,检测器在交通网络中的优化布局是近年来交通网络建模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对于其他交通信息来说,OD需求和旅行时间是交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输入参数,为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主要依据。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天气、高峰期、检测器故障等原因导致OD需求和旅行时
学位
采空区煤自燃产生的可燃气体改变了气体的爆炸极限,生成的热量在采空区内部积聚形成高温热源,气体的逸出以及热量的生成处于一种动态演化过程。采空区风险区域是O2场、可燃气体(CH4、CO、C2H4)场、温度场相互叠加耦合的结果,多场的动态演化造就了采空区风险区域的实时变化性,这一过程的认识对采空区热动力灾害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从采空区多孔介质特征和煤自燃气体逸出及温升规律入手,采用理论分析、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海上风机而言,嵌入海床的基础直接关乎风机整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风电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在近海40 m以内的风电建设中,大直径单桩基础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形式。对于单桩基础的设计,首先要保证基础极限承载能够承受外部最为极端的荷载作用;其次要保证在风机25年服役期内,在风浪循环荷载作用下泥面处单桩累积变形不超过规范规定值;最后还要保证在往复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维系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转型经济的深入发展,煤炭行业的并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并购已经成为我国煤炭企业获取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实现快速成长和获取竞争优势重要策略。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煤炭企业并购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实现并购价值,对于提高煤炭企业并购效率和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战略认知理论、
城市轨道交通、高层建筑地下室等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通常涉及大量的深基坑工程。随着城市地下建设的快速发展,场地使用限制愈加严苛,存在两种或多种开挖深度的非对称基坑越来越常见。如何考虑基坑非对称开挖造成的影响、确保非对称开挖基坑安全且经济成为基坑工程设计中紧迫而重要的问题。目前,该领域相关理论的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尚未形成明确的规范设计标准,通常采用忽略非对称开挖的影响,仅按挖深较深侧进行单边设计的方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