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固废资源化利用面临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产品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利用生物质和塑料固废制备生物质复合材料,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还能促进固废的高值化利用。粉末团聚和填料堆叠导致复合物中出现不规则的狭缝、孔洞、裂纹和微孔等缺陷,是提高生物质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以多种典型生物质和塑料固废为原料,开展不同配比(原料、基体及功能添加剂)样品的制备及性能测试实验,构建可视化模型对填料分布状态、填料/基体界面结合、杂化物填充方式等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典型生物质研磨和基础配比实验发现,优化的生物质填料配方为:薄膜材料采用100%小麦秸秆类;薄片材料采用72.9%小麦秸秆类+17.1%玉米秸秆类+10.0%绿化废弃物类;厚片材料采用69.1%小麦秸秆类+30.9%绿化废弃物类。小碎片状小麦秸秆类填料填充效果好;不规则块状玉米秸秆类填料填充效果差;纤维状绿化废弃物填料填充效果一般。填料粉末团聚和填料堆叠产生的不规则缺陷,是影响生物质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技术难题。(2)小麦秸秆类生物质固废制备薄膜墙面装饰材料的实验发现:生物质填料与再生低密度聚乙烯的配比为1:7,硬脂酸钙和甲基丙烯酸十二酯分别添加8.3wt%为最佳配方。熔融的硬脂酸钙、交联产物与生物质填料结合形成交联杂化物(δ相),促进生物质填料与塑料基体的界面结合,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填料和添加剂发挥了协同填充的效果,有针对性对各层次的缺陷进行填充修复。熔融态的硬脂酸钙与填料形成柔性杂化物,对不规则缺陷进行柔性填充。硬脂酸钙与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亲和形成互溶体系,交联反应产生的交联产物一部分嵌入杂化物,一部分与塑料基体亲和,增强填料/基体黏着,协同强化复合材料。(3)混合生物质固废制备薄片墙面装饰材料的实验发现:再生低密度聚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最佳配比为1:0.26;生物质填料与相容剂的最佳配比为1:1.5;固体染料的最佳添加量为15g;用于制备木色墙纸、绿色墙纸和蓝色墙纸的液体染料最佳浓度分别为0 wt%、0.99 wt%和2.91 wt%。油膜封装技术促进纳米颗粒在塑料颗粒表面分散分布,有效强化塑料基体。生物质填料与葡萄糖酸钙融合为液态杂化物柔性填充基体,杂化物冷却后呈团状和带状。固体染料有效调节材料颜色,再次复合加工促进组织融合,改变杂化物形态,形成致密结构。液体染料通过交联反应形成双层交联网络强化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4)混合生物质固废制备厚片墙面装饰材料的实验发现:相容剂聚(甲基乙烯基醚-alt-马来酸酐)(PMVEA)和阿拉伯树胶(AG)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4.8 wt%和3.4 wt%;纳米流体由纳米二氧化锆和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PEGD)组成,当纳米流体用于增强含有两种相容剂的复合物时,纳米流体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5.7%和3.8%;熔化的AG以凝胶状态包覆生物质颗粒,形成T*1杂化物并柔性填充基体,促进填料黏着在基体上;PMVEA的酸酐基团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羟基通过开环反应相互连接,形成硬块状T*2杂化物嵌入基体,易导致应力集中和局部填料脱出;纳米流体产生的交联产物与T*1杂化物结合形成T*3杂化物,AG的乳化作用促进交联剂的分散,交联反应产生的分散交联产物相互连接形成均匀分布的蛛网状交联网络;PMVEA对交联剂分散无促进作用,纳米流体交联剂以凝聚液滴形式集中在局部区域,纳米流体产生的交联产物与T*2杂化物结合形成T*4杂化物在基体中局部聚集,削弱填料对基体的粘附,导致局部出现界面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