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绿色发展与协同发展理念,本文在以往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界定了绿色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等相关概念,理清了绿色发展、协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确定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衡量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Topsis模型测算全国30个省市2003年—2017年绿色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引入变异系数度量绿色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平衡性,并分析原因;在评价现有的协同示范区协同效果的基础上,融入绿色发展与协同发展理念,提出缩小区域间差异的政策建议,推动全国整体绿色发展水平的提高。结论如下:1.全国绿色发展总体呈上升态势,从2003年的0.2927上升到2017年的0.3250,且子指标中城市生活改善力水平最高,上涨的幅度也最大,经济增长绿化水平最低,波动幅度最大的是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水平;从区域角度来看,东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对全国绿色发展水平贡献值对大,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略高于西部地区,拉低整体绿色发展水平,但中、西部地区绿色发展上升幅度较大,与东部地区差异逐渐缩小;从地区层面来看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的绿色发展水平15年间始终排在前三位,而甘肃、贵州、河南等地受到经济背景、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等的制约,绿色发展水平落后。2.全国绿色发展水平存在空间不平衡性,大致呈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降低的特征。从总体上看:2003年—2017年间,全国绿色发展水平地区不平衡程度较高,但从2009年以后逐年递减,差异系数从2003年的0.4224下降到2017年的0.3008;从地区角度来看,东部省份间差异性最大,而中西部省份间差异性较小,其中东部和西部差异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绿化水平空间差异较大,而中部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水平差异较大。将绿色发展水平不平衡性归为历史、自然、经济基础、人口、技术等一系列导致差异扩大因素,及政策干预、教育因素等促进差异收敛因素。3.协同发展有利于缓解区域间绿色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对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协同示范区协同指数进行测算研究得出:长江三角洲协同区所代表的发达地区之间协同的发展质量最好,之间的发展差异性最小且发展水平最高,协同指数最高;京津冀所代表的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之间的协同由于河北省与北京、天津差距过大,导致协同程度最低,差异性最大;呼包鄂榆代表的发展中地区之间的协同总体绿色发展水平不高,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也较小。通过对比协同示范区成功的经验以及发展问题所在,发现提升我国整体绿色发展水平,缩小区域不平衡性,需要以协同理念为方法论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