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松龄的代表作品《聊斋志异》,可谓是家喻户晓,它将中国古代志怪小说推上顶峰,即使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经久不衰,耐人寻味。《聊斋志异》中包含短篇志怪小说488篇,这些作品以特殊的方式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以及传统制度,并将古人的思想观念展现在人们面前。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著名诗人、编辑和作家,并被认为是美国浪漫主义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是美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充满了神秘感、恐怖感、耐人寻味并且发人深思,同时他也为科幻小说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随着爱伦·坡的作品中关于死亡主题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恐怖小说中死亡主题。然而却很少有人从死亡观方面对蒲松龄和爱伦·坡的作品进行比对研究。很多学者只单独从爱伦·坡的作品本身进行研究,关注其死亡含义的形成,却很少与不同时期的其他作者进行比较。一些学者认为研究爱伦·坡的死亡观并不能反映出他创作的独特性,因而很少有人投身到这方面的研究之中。爱伦·坡和蒲松龄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二者都对恐怖小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将爱伦·坡与蒲松龄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死亡观的比较研究是一项新颖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课题。本文拟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蒲松龄以及爱伦·坡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死亡观的异同。比较文学是超过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即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在比较文学中,所谓“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其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中的相同性与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的文学特征和作者意图。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对作家蒲松龄,爱伦·坡,《聊斋志异》以及哥特式小说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将其背景的相似性进行总结,阐述研究现状以便对两位作家进行更加深入的对比研究。第二章主要分析《困境》、《丽姬娅》、《快刀》、《尸变》以及《阿宝》等作品中分析爱伦·坡与蒲松龄死亡观的相似之处以及他们对死亡观的各自差异。第三章主要分析中国传统文学,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宗教思想对蒲松龄死亡观的影响以及西方传统文学和基督教对爱伦坡死亡观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加深入的研究两位作家及作品死亡观的异同。第四章论文结语部分,对蒲松龄和爱伦坡的死亡观进行完整的分析与总结,充分说明研究二者的意义从而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