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的细胞成像和分子识别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y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研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至关重要。细胞的大多数生理活动都涉及到电活性粒子的定向有序的传递和转移,以及细胞物质有序、专一、特异的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方法能揭示其中电子转移的具体过程,因此逐渐成为研究和探讨生命现象和本质的最有力手段之一。然而,常规的电化学方法一般以大量细胞为研究对象,用平均结果反映单个细胞的化学信息。但是,由于生物组织中各种化学成分分布及细胞本身的个体差异,大量的细胞分析常常得不出准确甚至错误的结论。因此,直接分析单个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十分重要。单细胞的化学分析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与细胞集群水平的研究相比,单细胞的研究可以提供更加具体的关于细胞异质性、细胞间与细胞外交流的信息,使得人们对生物体与疾病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作为一种对单细胞的操控、传感、成像的新工具和方法已经被发展起来。鉴于此,本论文主要利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研究了细胞与新型碳硼烷分子以及某些纳米材料的作用,进行了原位实时监测,并进行细胞三维成像。   癌症作为一种目前医学上棘手的疾病之一,它的准确检测及有效治疗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将一种新型二茂铁-碳硼烷衍生物(FcSBl)分子引入到肿瘤细胞的高灵敏识别检测中。以白血病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分子良好的电化学特性,通过电化学手段来对其进行检测。进一步,利用SECM的恒高成像模式对肝癌细胞与FcSB1的作用进行了实时原位三维细胞成像。研究结果表明,此新型碳硼烷分子能够明显地区分白血病敏感细胞和耐药细胞。该分子上高度疏水的二茂铁基和高度亲脂的碳硼烷基使其极易穿透细胞膜,引发急性细胞毒性。   与此同时,我们探讨了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的ITO电极、紫外光照以及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在紫外光照下对肝癌细胞的影响与SECM成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裸ITO电极,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的ITO电极上的细胞成像电流范围增加了4倍多,能够明显增强成像时细胞与背景的对比度,提高细胞成像的分辨率。由于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具有光催化效应,其诱导的细胞损伤强于紫外光照本身。   进一步地,我们还利用电化学分析法研究了新型四硫富瓦烯衍生物探针分子TTF-(COONBu4)2对细胞的识别作用。特别地,以白血病敏感、耐药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接触角和倒置荧光显微镜对其作用细胞的形态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利用相关探针分子电化学性质的显著变化对白血病细胞进行识别和区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种类的白血病细胞(如敏感细胞和耐药细胞)膜特异性将引起探针分子的电化学行为的变化,因而利用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等电活性分子探针可以快速识别和检测不同种类的白血病细胞。
其他文献
变形局部化、应力状态多轴性及蠕变损伤不均性是高温复杂构件断裂的本质特征.但是现有的高温设计理论和再设计方法对这些特征的考虑,主要还依赖于经验.为此,该文以连续损伤力
近年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的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可再生能源本质上是间歇性的,只有发展出有效的、安全的、廉价的、可靠的储能系统才能使可再生能源实用化。储能技术在改善电网稳健性、削峰平谷以及调节负载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液流电池因具有不依赖于地理条件,可将功率密度与能量密度分开,适用于多种场合的应用等特点,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储能技术。其中全钒液流电池(VRFB)技术
现今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矛盾日渐加剧,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水泥工业生产技术逐渐被淘汰,以分解炉为核心设备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取而代之。作为一次性能源的
吹炼是火法炼铜的一个重要工序。铜锍P-S转炉吹炼是一个涉及化学反应、传热、传质、流体流动的复杂过程。其生产具有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大惯性和不确定性,吹炼过程中物
汽车的发明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全球经济大循环之中,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建设使中国的汽车工业日新
近些年来,可再生干法脱硫以湿法脱硫难以比拟的优势在烟气脱硫界各受关注.CuO/γ-AlO烟气脱硫脱硝工艺就是这类技术中的一种.首先,该文综合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常见的烟气脱硫脱
该文对一种新型的反应器-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中的流体压力波动特性进行了研究,是此种反应器开发应用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反应器的结构特点,在反应器内建立了理想流体无旋轴对
本文论证了一种无玷污的抑制热毛细对流的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通过引入氩气切向冲刷微重力下硅液桥的自由表面,通过产生的剪切力来抑制硅熔体内的Marangoni对流。首先建立了微
该课题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利用现有的炉膛温度场可视化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寻找一种既能反映燃煤锅炉燃烧状况又便于现场应用的炉膛燃烧火焰温度场分布的优化控制方案,实现炉膛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