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方药调脂、抑炎及抗凝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1229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Ⅰ通心络调脂、抑炎及抗凝作用的机制研究背景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AS)。AS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针对它的研究已很多。鉴于AS的易罹患性和终点事件的严重性,近年来,人们已经对本病有所认识,并且意识到及早进行防治的必要性。但已患病或其他因素(如遗传、女性绝经等)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仍普遍存在,而且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缺乏有效的措施。因此,针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应用合理有效的药物,是延缓AS发生发展进程的根本原则。脂质代谢紊乱对于致AS的作用已被大家所公认,脂质与冠心病的关系也已被证实。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随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加重,血浆胆固醇的浓度与冠心病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过去认为血清总胆固醇是冠状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现在已经明确低密度脂蛋白(LDL-C)更加重要。因为LDL-C的氧化损伤主要发生于动脉血管内膜,内皮细胞存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特异性受体,内膜受到氧化损伤后会继发释放更多有害因子,导致内膜继续损伤的恶性循环。病变中脂质源于血浆脂蛋白的浸润,主要为游离胆固醇(FC)、胆固醇脂(CE),其次为甘油三酯(TG)、磷脂和载脂蛋白。所以,LDL-C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及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是抗动脉硬化的,低HDL-C水平也是AS的风险因子之一。虽然循证研究认为HDL-C不能单独作为治疗靶点,但升高体内HDL-C的浓度确实能够减缓AS的病变进程。HDL-C水平每升高10 mg/L,冠脉疾病的危险就可能降低6%。低HDL-C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在老人和女性群体中表现更为显著。因此,降低LDL-C和升高HDL-C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以至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目标。虽然“脂质浸润”学说很好的解释了AS的发病机理,但很多研究者发现,粥样斑块的形成不仅是单纯的脂质沉积,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与血管损伤后发生的一系列生物过程有关,研究者们继“脂质浸润”学说之后又提出“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等多个假说。近年来Ross提出的AS“炎症反应”假说逐渐成为当前的主要学说。他认为AS斑块形成有两个途径:(1)各种炎症刺激或脂蛋白引起内皮细胞的损伤和由此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活化、并导致血小板分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2)内皮受损,内皮细胞或巨噬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也可产生PDGF样生长因子,这种相互作用导致纤维斑块形成,并继续发展。AS本身也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贯穿于AS发生、发展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全过程。在炎性反应过程中,细胞黏附分子介导活化的白细胞结合到内皮细胞表面并迁徙至血管外的炎性组织中。在AS炎症发展过程中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问的黏附主要靠细胞问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sVCAM-1)介导,Wallen等发现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sICAM-1和sVCAM-1水平的升高程度与心源性死亡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成正相关。这为粘附分子参与评估AS患者的预后提供了依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最终结局往往是血管局部的血栓形成,侧枝循环建立不及时,进而导致心肌缺血引发急性冠脉综合症等严重心血管事件。而血栓形成离不开血液环境的改变,其中纤溶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至关重要。Hoffmeiste等报道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降低,不正常的纤溶活性可能预示冠脉事件的发生。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是纤溶系统中重要的活性物质,PAI-1为t-PA的抑制物,它们之间的生理平衡对调节血流通畅,防止AS血栓形成起重要作用。AS的发生发展及其复杂,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以及血栓形成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和影响。在AS早期阶段,多种刺激因素诱发动脉壁脂质聚集部位的炎症反应,引起细胞粘附,生成脂质斑块,引起平滑肌增殖、迁移;炎症还影响脂质代谢,加速LDL的氧化修饰,并且降低脂质斑块的稳定性,诱发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所以,现在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理想的策略应该是将药物治疗包括调脂、溶栓、抗凝以及抗炎等方法结合起来,发挥其协同作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但若找出三者之间的共同作用靶点,则将为治疗提供捷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除具有强效的降低LDL-C作用外,还具有较好的抗炎症作用,通过降低C反应蛋白和粘附分子等炎症标记物的水平来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也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浆PAI-1水平,明确改善机体纤溶功能。但Prove-It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服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治疗组两年后仍有22.4%的患者发生了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且服药后的肝功能异常使部分患者无法坚持用药。此外,使用单一药物进行二级预防效果很可能不如联合用药,作为心肌梗死二级预防最突出的范例就是2004年由2位英国学者提出的“复合制剂”想法。尽管文章发表后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置疑,但这一模式的转变意义重大。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和抗凝等多个角度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延缓AS进程方面具有潜在的疗效优势,且中药制剂药效缓和,药物之间因配伍而减毒增效,副作用较小,适宜作为二级预防用药长期服用。以往中药抗AS治疗研究中多只针对某一方面的病因或症状进行处理,缺少系统性的机制研究。通心络超微粉是近年应用络病理论与通络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代表性方药,具有益气活血,搜风通络的功效,主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者。本研究以辛伐他汀作为阳性对照药物,应用本实验室已成功构建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方法,运用分子生物学及组织学等技术,观察通心络超微粉通过调脂、抑制炎症反应和抗凝作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并阐明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相互作用的联系靶点。目的(1)建立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相似,易于观察药物疗效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2)应用血清学、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脂质、炎症及凝血机制的变化,并找出共同作用的靶点;(3)对比不同剂量通心络超微粉和辛伐他汀治疗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在适应性饲养1周后,采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后,应用含有1%高胆固醇饲料喂养10周。2.实验分组及药物干预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通心络组和辛伐他汀组:A对照组15只:造模成功后,给予普通饲料饲养8周;B小剂量通心络组15只:造模成功后,普通饲料+通心络超微粉(0.15g/kg/d)饲养8周;C中剂量通心络组15只:造模成功后,普通饲料+通心络超微粉(0.3g/kg/d)饲养8周;D大剂量通心络组15只:造模成功后,普通饲料+通心络超微粉(0.6g/kg/d)饲养8周;E辛伐他汀组15只:造模成功后,普通饲料+辛伐他汀(5mg/kg/d)饲养8周。3.称量体重实验前、10周造模后及18周末药物干预后分别对所有实验兔称量体重。4.高频体表超声检查分别于实验开始、10周末、18周末行腹主动脉高频体表超声检查。测量腹主动脉后壁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腹主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eak velocity,Vp)。5.肝肾部分功能检查分别于实验开始、10周末及18周末,采血作血液生化检查,主要包括ALT,GGT,TBIL,BUN和Cr。6.血脂检测分别于实验开始、10周末及18周末采血作血液生化检查。采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7.血清炎性因子的检测分别于实验开始、10周末及18周末采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sICAM-1及sVCAM-1的浓度。8.血浆纤溶指标的检测分别于实验开始、10周末及18周末采血,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PAI-1、t-PA的浓度水平。9.病理染色留取球囊拉伤处腹主动脉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和Movat五色套染法染色。1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处血管段进行组织切片,行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RAM11、VCAM-1、ICAM-1、及C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此外并对肝脏组织切片行CETP及LRP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1.Western blot留取肝脏及血管标本,检测组织中CETP及LRP蛋白表达水平。12.扫描电镜各组均留取标本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血管内膜损伤及脂质沉积的情况。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version 13.0;SPSS Inc),连续性数据用(?)±SD表示,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实验动物基本情况进入药物干预阶段的实验兔中,辛伐他汀组(E组)死亡1只,大剂量通心络组(D组)死亡2只,中、小剂量通心络组各死亡1只,死亡原因分别为腹泻、呼吸道感染或原因不明。18周末各组存活实验兔为:对照组(A组)15只,小剂量通心络组(B组)14只,中等剂量通心络组(C组)14只,大剂量通心络组(D组)13只,辛伐他汀组(E组)14只。2.实验动物体重的变化10周末所有实验兔体重均较实验开始前加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但治疗后各组实验兔之间无显著差异。3.高频体表超声10周末,所有实验兔IMT均显著升高(P均<0.01),Vp值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C、D、E三组IMT较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均<0.05),D、E两组Vp值显著降低(P均<0.05)。4.肝肾功能检测18周末,辛伐他汀组血清ALT、GGT两者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均<0.05),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5.血脂检测组内比较:10周末,除HDL-C外,所有实验兔较造模前各项指标相比均显著升高(P均<0.01);18周末,各组血脂含量除HDL-C外,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与A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均可明显降低血清TC水平(P<0.01),大剂量通心络组和辛伐他汀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剂量通心络组TC水平明显低于小剂量通心络组;与A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均可明显降低血清LDL-C水平(P<0.01),辛伐他汀组降低水平最显著(P<0.01),大剂量组次之(P<0.01),中、小剂量通心络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均可明显降低血清TG水平(P<0.01),中剂量通心络组(C组)、大剂量通心络组(D组)和辛伐他汀组(E组)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剂量通心络组TG水平明显低于小剂量通心络组(P<0.01);与A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均可明显升高血清HDL-C的值(P<0.01~0.05),大剂量通心络组HDL-C的值明显高于中、小剂量通心络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无显著差异。6.血清炎性因子的检测组内比较:10周末造模成功实验兔血清ox-LDL、hs-CRP、sICAM-1及sVCAM-1水平较实验初始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18周末,C、D、E各组炎性因子血清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与A组比较,治疗后中、大剂量通心络组和辛伐他汀组均可明显降低血清炎性因子hs-CRP的水平(P<0.01),由低到高依次为E组、D组和C组。D组与E组降低hs-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sVCAM-1的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辛伐他汀组sVCAM-1水平明显低于小、中、大三个剂量通心络治疗组(P<0.05),各通心络治疗组间降低sVCAM-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1的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但辛伐他汀组降低水平最明显(P<0.01);与A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血清ox-LDL的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0.05),药物组间比较未见显著差异。7.血浆纤溶指标的检测组内比较:治疗后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血浆PAI-1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t-P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01)。组间比较:18周末,与对照组相比,B、C、D三组血浆PAI-1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C、D两组最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C、D、E三组血浆t-PA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但以D组差异最显著(P<0.01)。8.病理染色HE染色显示,造模成功后各组血管斑块明显,治疗后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油红“O”染色显示,对照组斑块内脂质含量显著高于药物组;Movat结果显示,对照组动物斑块内部基质和粘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药物组,各药物组间未见差异。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五组斑块内均有CETP、LRP、RAM11、VCAM-1、ICAM-1、及CRP的局部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药物组LRP、RAM11、VCAM-1、ICAM-1及CRP表达均显著减少,其中D、E两组较其他3组相比表达更低,而C组和B组间未见差异;E组CETP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其他四组,四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肝脏CETP及L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其血管斑块内表达结果相似。10.Western blot各组肝脏及斑块中均有CETP、LRP的高度表达,其中D、E两组LRP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1),两组间无显著差异;E组CET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四组(P<0.05),其余四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11.扫描电镜各组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内膜较多区域有细胞脱落,暴露内皮下胶原,脱落区附近有大量红细胞、血小板及脂滴黏附,低倍镜下可见病变区域广泛,内皮隆起区域部分融合,形成表面粗糙的“斑块”状病变。A组内膜损伤显著甚于其他药物组,药物组间比较发现,D、E两组损伤显著较轻,C组和B组间未见显著差异。结论(1)应用球囊损伤加高脂饲养方法可建立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相似、造模时间短及适于观察药物疗效的动物模型,结合血脂水平的检测,应用高频体表超声可判定模型的建立情况。(2)通心络超微粉能够不通过抑制CETP升高HDL-C,保护了体内的正常胆固醇逆转运功能。(3)大剂量通心络超微粉能有效降低血脂,抑制炎症反应及增强纤溶功能其作用的共同靶点可能是LRP。论文Ⅱ薤白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内皮细胞组织因子及其抑制物表达的干预作用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中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病理基础,有关AS的形成的一个主要高危因素就是高脂饮食导致的体内动脉内膜脂质沉积过多。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体内血清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的增多更加促进了AS的发生发展,而氧化修饰后的LDL-C(ox-LDL)更是大为加强了病变程度,是导致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冠心病病人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尽管人们已对本病有一定的预防意识,但已患病或其他因素(如遗传、女性绝经等)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仍普遍存在,因此,寻找合理有效的药物抑制ox-LDL对内皮细胞的损伤,降低促凝因子释放,使血管内环境保持稳定平衡的状态,是减少危险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贯穿冠心病病人整个病理过程,但是,从脂质沉积到粥样斑块形成,乃至最后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造成危险事件的发生,内皮细胞都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诸多学者都认可“损伤学说”是AS的始动机制的理论。因为LDL-C的氧化损伤主要发生于动脉血管内膜,内皮细胞存在ox-LDL的特异性受体,内膜受到氧化损伤后会继发释放更多有害因子,导致内膜继续损伤的恶性循环。文献报道,ox-LDL可使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的活性下降,前列环素生成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增加,表明ox-LDL具有直接的内皮损伤作用。同时,内皮细胞表达的ox-LDL的特异性受体—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增多,介导了内皮细胞对衰老细胞及凋亡细胞的吞噬,激活多条炎症反应的信号通路,比如p44/42MAPK、p38MAPK、CD40/CD40L等。此类信号通路被激活后可以诱发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促凝因子如组织因子(TF),并且减少了具有抗凝作用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的表达,促使血管内凝血机制增强,有利于血栓形成。目前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多集中于调脂治疗,主要是他汀类调脂药物,其次是针对症状应用的抗血小板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对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和改善临床症状都具有积极而肯定的疗效,并且由于高脂血症已经成为严重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所以其中的他汀类调脂药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基础用药。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在对AS血管疾病的控制治疗中,能够保护内皮细胞,改善内皮功能,起到抗脂质氧化作用的药物越来越成为首选药物。但是大多数西药,比如他汀类调脂药,虽然有很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但是治疗的同时也带来较多副作用,比如肝功能异常及其他消化和皮肤疾病等。近年来,对中草药降脂的研究颇为广泛。中药的优点在于成分纯天然,在抗氧化、降脂及抗炎抗凝方面都有良好功效。而且中药对人体毒副作用较小,在安全剂量时,对肝肾功能影响很小。薤白在以往中医药应用方面多采用复方制剂,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显著疗效。但是在细胞水平的研究方面,大多数研究者都集中于其挥发油的作用研究上。但由于挥发油成分不稳定极难保存,而且薤白还含有大量的皂苷类和多糖类化合物,所以对于薤白单方药物的系统研究有待更深入的进行。有关薤白挥发油的抗氧化、抗凝作用研究较多,但此作用的具体机制至今未见报道。而且之前的实验研究多采用静脉内皮细胞或牛动脉内皮细胞进行培养,所以为了更好地模拟临床现象,本实验采用原代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s),以ox-LDL作为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诱导因子,观察了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点ox-LDL对于体外培养HAECsLox-1、TF及TFPI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观察薤白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防治作用。目的(1)建立人主动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模型;(2)观察不同剂量浓度薤白超微粉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内皮细胞表达促凝因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为建立内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确定ox-LDL最终刺激浓度及刺激时间,本实验通过体外培养人主动脉内皮细胞,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ox-LDL刺激后,人主动脉内皮细胞Lox-1、TF及TFPI蛋白的表达变化,选定ox-LDL的最佳刺激条件。不同浓度的薤白超微粉(0.25ug/ml、0.5ug/ml、1ug/ml)预孵育12h后再加ox-LDL刺激,同时应用Lox-1阻断剂-Poly(I:C)做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Lox-1、TF及TFPI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状态良好,贴壁较牢,呈梭形或圆形,形态饱满,呈铺路石状生长,细胞间连接紧密,分裂相多,未见悬浮细胞。ox-LDL损伤组可见不同程度及范围的细胞收缩、变圆、胞间隙变宽、细胞脱壁悬浮;Lox-1阻断剂250ug/ml组及薤白超微粉1ug/ml组细胞形态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根据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ox-LDL刺激后人主动脉内皮细胞Lox-1、TF及TFPI蛋白变化情况及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我们选定50ug/ml的ox-LDL培养液培养细胞24h为最佳刺激条件。50ug/ml ox-LDL培养细胞24h,Lox-1和TF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TFPI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250ug/ml Poly(I:C)预孵育2h后再加入ox-LDL刺激细胞发现Lox-1蛋白表达水平较其他组显著降低,故可采用该浓度Poly(I:C)作为本实验的Lox-1阻断剂。0.5ug/ml和1ug/ml薤白可以显著抑制Lox-1和TF蛋白表达,其中1ug/ml薤白组和Lox-1阻断剂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同时薤白增加了TFPI蛋白表达,和刺激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1) 50ug/ml ox-LDL培养人主动脉内皮细胞24h显著升高Lox-1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引起TF蛋白表达增强和TFPI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选为本实验的最佳刺激条件;(2) 250ug/ml的Ploy(I:C)能显著抑制Lox-1蛋白表达,起到实验要求的阻断效果。(3) 0.5ug/ml和1ug/ml薤白可以通过抑制Lox-1表达来减少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进而减少促凝因子释放,稳定TF/TFPI的表达比例。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政府服务的效率、质量、权力、责任的评价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是解决政府服务的公众满意度评价的科学性问题,提出理论依据、建立评价指数体系、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意大利科学家最新设计一款完美机器人,甚至能够与真人相媲美。
教育,这一伟大的灵魂工程在现代和后现代的夹缝中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微妙,人们不断地感叹教育的艰难,不知该往哪里去?幸运的是,有很多很多富有远见的思想家和实践家
本课题的目标是实现网络可视门禁系统的硬件设计和测试工作。本课题是以ARM9芯片S3C2440A为核心,以外部各功能模块为辅助,实现的嵌入式网络可视门禁系统。针对本课题的重要意
知青作家是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他们与其他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知青经历,而特殊的知青经历和生存体验又成为他们进行创作的出发点。“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运动等
目前的普通话教学改革多集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相关难点讲授方式的探究上,从整体层面探究教学模式变革的尝试几乎没有,成功的实践案例更是无从寻找。基于此,笔者申请了重庆
分析了设计外球面车床面新设计的外球面车床的使用效果.
成本控制和运营控制是餐饮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餐饮企业生产销售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饭店餐饮服务业管理模式改革进程较为缓慢,很多老套陈旧的管
卫生法学实践教学存在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手段形式化等问题,而诊所法律教育具有诸多优势,将其应用于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对
基于对近代以来中国建筑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典型个案的分析,阐明建造模式作为建筑设计先决条件的意义;进而以近百年中国工程建造模式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检讨当前建筑活动在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