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PAH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肺组织肺动脉血管重构和新生以及IL-8(interleukin8,白细胞介素8)与血管重构和血管新生的关系。研究方法1.选用4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将其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其中空白组8只,模型组40只。模型组随机平均分为7d组、14d组、21d组及28d组,每组10只,均经腹腔注射野百合碱50mg/Kg;空白组Wistar大鼠经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2.模型组分别于7、14、21、28d取材,空白组于28d取材。分别测量各组大鼠平均右心室压力(RVSP)、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大鼠麻醉后开胸经右颈总静脉测量右心室压力;测量完成后即心室取血而后摘取心脏,分离右心室游离壁,室间隔和左心室,以右心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及左心室的重量之比[RVHI=RV/(L+S)]来表示右心室肥厚程度。3.HE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观察大鼠肺脏形态结构及动脉结构的变化,并计算肺小动脉平均血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vessel wall area%, WA%):测量血管壁总面积(total area, TA)和血管腔面积(vessel area, VA),以管壁面积与血管壁总面积的比值[WA%=(TA-VA)/TA]反映肺小动脉增生重构程度。4.免疫组化观察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中CD105的表达分布,计算微血管密度(mircovessel destiny, MVD)。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IL-8水平。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组间右心室收缩压、右心室肥厚指数、微血管密度及IL-8浓度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其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test(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 analysis;相互关系采用Linear corralation analysis, 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肺组织大体标本观察:空白组大鼠肺组织色泽白中带粉,表面完整平滑;模型组大鼠肺组织随着时间的延长色泽由白逐渐发灰发黄,部分可出现萎缩,变形。2.右心室压力及右心室肥厚指数:模型组大鼠在7d时检测到的右心室收缩压较空白组有所上升,14d时检测到明显升高的压力,实验数据表明右心室收缩压随病情发展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与此类似,右心室肥厚指数也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3.肺动脉形态学观察:空白组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形态正常,无缺失脱落,血管壁完整平滑,无腔内突出,各层之间连接紧密,无破损、断裂及增生。肺泡无肿胀变形,肺泡腔完整,腔内无渗液;而模型组大鼠随着时间的进展肺小动脉内皮细胞逐渐出现肿胀、脱落;血管腔形态异常,出现狭窄变形,愈发严重;中膜出现增生并随病情进展表现为进行性增厚,部分可有典型纤维化表现致管腔几乎堵闭。管壁周围可观测到炎性细胞浸润。图像分析显示模型组大鼠肺动脉WA%随病情加重表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4.大鼠血清IL-8及肺组织MVD的变化: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大鼠的血清IL-8浓度及MVD随病情进展均呈上升趋势(7天P<0.05,14天-28天P<0.01),各时间点均高于空白组(P<0.01)。5.相关分析表明,IL-8与WA%、MVD, WA%与MVD均呈正相关(r=0.644,r=0.641,r=0.721;P均<0.01)。研究结论1.模型组大鼠在注射MCT后,随着病程的进展右心室压力和右心肥厚指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第2周时出现较为明显的升高,而第3周时右心室压力和右心肥厚指数明显加重,同时随着病情进展肺动脉重构日趋严重,表明MCT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构建成功。2.模型组大鼠肺组织WA%、MVD随着肺动脉高压的进展表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提示随着肺动脉高压的进展血管重构愈加严重、血管新生现象逐渐活跃。肺动脉WA%与肺组织MVD相关性分析提示血管重构和血管新生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行性恶化。3.模型组大鼠血清IL-8浓度随着病情进展呈增高的趋势,IL-8和肺动脉WA%、MVD的相关性分析提示IL-8和肺动脉高压血管重构、血管新生有紧密的关系。4.肺动脉高压不仅有血管重构的出现,也伴随了血管新生的出现和发展。并且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肺动脉高压的进展。IL-8作为一种促炎因子和促进血管新生因子,不仅与肺动脉重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血管新生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或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