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感是西方社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对社区感的概念界定一直存有争议。本研究以学校社区为背景,选取在校大学生为对象,来探讨我国大学生的学校社区感理论结构,并试图编制一份针对中国大学生的学校社区感量表,以作为评估我国大学生学校社区感水平的工具。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访谈、文本分析、信效度检验和实际试用,得到以下结论:(1)学校社区感是在学校情境中的社区感,指大学生对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及相互影响的态度体验,其结构要素包括集体认同(认知因素)、情感依恋(情感因素)和传承倾向(行为的准备状态)。其中,集体认同指大学生对集体取向价值观的认可与接纳;情感依恋指大学生对学校以及彼此交流、共同合作及相互影响的情感体验;传承倾向指大学生对学校延续、发展与繁荣的期待心理及准备状态。(2)《大学生学校社区感量表》共含31个项目,其中集体认同分量表含7题,情感依恋分量表含8题,传承倾向分量表含6题,插入题5题,测谎题5题。对量表的测量学特性检验表明,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931,分半信度为.879,两周后的重测系数为.931;维量分析表明,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整体概念具有较大的一致性;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整个量表的三要素结构拟合良好;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量表具有良好的会聚效度与区分效度;相关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提示,由测谎题和插入题构成的信度量表设计是可靠的。(3)本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常模。采用平均分为50、标准差为10的T分数,将平均数以上1个标准差(即T分数大于60)界定为学校社区感高分者,平均数以下1个标准差(即T分数小于40)界定为学校社区感低分者。对高低分组的典型特征进行了描述与解释。(4)《大学生学校社区感量表》的实际试用情况表明(有效样本为2579人),总量表及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均在3-4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量表总分和三个分量表得分上,大三学生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大一、大二、大四学生,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5)本研究的教育启示在于:把学校社区感问题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可进一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将《大学生社区感量表》应用于学校心理咨询实践,可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咨询的质量;按照大学生学校社区感的发展特点进行疏导帮助,可显著地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