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目前随着髋关节置换相关技术、假体及器械不断的更新,术后假体松动、疼痛、髋臼磨损等局部并发症和感染、DIC等全身性并发症已经明显下降,并且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等指标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以往文献如Kofoed报道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术后松动、疼痛、髋臼磨损达到55%,而国内全髋置(THA)的术后脱位发生率仍旧达4%。2.针对老年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术后相关指标对我院2年半来接受髋关节置换的5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全身性并发症及局部并发症的利弊,进一步说明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如何更加合理的选择髋关节置换术。【研究方法】1.2006年12月至2009年1月我院间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头下型与经颈型)患者57例,术式为FHR与THA2种,年龄60至95岁,以年龄段分三组,60岁至70岁为A组,共17例,行FHR9例,行THA者例;71岁至80岁为B组,共24例,行FHR13例,行THA者11例;81岁至95岁为C组,共16例,行FHR者8例,行THA者8例。2.样本纳入标准:根据①.术前病史和常规检查结果,以入院时查双侧髋关节正位片时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并分型为头下型或经颈型骨折为标准;②.年龄大于60岁。排除标准:①.排除无关死亡、失去随访或资料不全者;②.排除不属于头下型与经颈型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如股骨颈基底部骨折。3.三组患者均有完整的随访资料,①.对其手术方式及术后的相应评估项目进行记录,评估项目为: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进行记录。术后全身并发症评估项目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DIC、其他系统感染等;术后局部并发症评估项目为:骨折、双下肢不等长、髋关节间隙改变、假体脱位、假体松动下沉,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对于患者反应的疼痛进行单独评估。随访主要采取来医院进行问诊及临床检查,定期进行复查双侧髋关节拍片等形式。4.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患者所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所得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于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值<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所有三组患者均定期随访,术后3组均无死亡患者,未骨折、血管损伤、神经损伤、髋臼中心脱位等局部并发症。各组THA比FHR患者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下地活动时间均较高,⑴全身并发症:A组未发现;B组FHR 3例,THA5例; C组FHR 3例,THA7例;⑵局部并发症:A组FHR 7例,THA2例; B组FHR 4例,THA2例;C组FHR 4例,THA1例;⑶疼痛:A组FHR 7例,THA2例; B组FHR 7例,THA 3例;C组FHR 3例,THA 2例;【结论】1.老年股骨颈(头下型或经颈型)骨折行FHR与THA时,术前应该充分考虑FHR与THA的优缺点,应根据不同患者与病情,具体分析,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2.对于60至70岁年龄段老年患者应该倾向于THA ,对于81至95岁年龄段患者应该倾向于F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