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流作为旅游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旅游者是一切旅游活动的主体和核心,对旅游客流的研究自然成为了旅游流系统研究中的焦点。当前针对入境旅游流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基于多学科综合视角分析探讨入境旅游流扩散的成果尚不多见。本研究基于社会物理视角,通过构建多重指标模型,深入系统地分析入境旅游流在地域空间扩散的动态规律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定量分析结论的系统总结与综合思辨,升华提炼出入境旅游流扩散的流动模式与驱动机制。研究成果对构建良性的区域旅游竞合关系、制定科学的空间开发战略、实施合理的旅游流调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空间演化机理研究(N0.40771058)”,在多学科理论的指导下,以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多年入境旅游统计数据和作者亲身参与其中的2989份入境旅游市场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把入境旅游流的时空扩散模式作为研究主题,选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京沪粤为例,分别从力学、场效应、折射效应、双向对流效应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分析,探索入境旅游流扩散的外在规律特征和内在驱动机制。本研究旨在从新的视角切入,丰富和强化旅游流研究在宏观区域视角的理论成果,并尝试将旅游者的“个体行为特征”与集散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统一于“社会物理视角”的理论研究框架,于此同时,给予旅游中转地更多的关注。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入境旅游流扩散的力学视角、场效应、折射效应、双向对流分析。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探讨入境旅游流扩散与目的地区域之间的交互递进变化及其动态演进模式,寻求影响入境旅游流扩散的关键制约因素;从力学视角出发,借助SPSS和AMOS软件实证分析京沪粤入境旅游流扩散的正向力与反向力;从入境旅游流扩散场的场势、场能、场地域结构、场熵等多项指标入手,分析不同时间断面京沪粤入境旅游流扩散场的地域结构特征、地域交互作用、时空动态演进模式;结合入境旅游流扩散的规模特征差异,系统全面地分析京沪粤入境旅游流扩散的折射效应;归纳演绎京沪粤入境旅游流扩散的共轭性与对称性,对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进行系统性和综合性解析;基于社会物理视角,分析京沪粤入境旅游流扩散的时空地域特征,探讨入境旅游流扩散的深层驱动机制。本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入境旅游伴生而来的差异属性是入境旅游发展时空地域格局产生的根源所在。入境旅游伴生而来的差异属性必然导致入境旅游典型区域的形成,导致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的出现,进而构建现实的入境旅游时空地域格局。(2)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兼具“等级式”与“接触式”特征。入境旅游流向外扩散的目的地区域除了旅游资源等级高的省区和入境旅游业绩突出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主要还包括与其自身在空间地域邻近的区域。(3)中国入境旅游流扩散的“东—西递进式”流动模式与“西—东递进式”流动模式并存,但前者的势力更强。这两股势力动态均衡的局面将长久维持下去,在短时期内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不大。(4)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梯级网络结构已初步形成并不断调整优化。环渤海区、长三角区、珠三角区是中国入境旅游流扩散系统的“一级”核心区域;丝路三秦区、川蜀天府区、彩云之南区是“二级”核心区域;海峡西岸区、白山黑水区、大漠草原区、荆楚余韵区可能成长为“三级”核心区域。(5)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的根本动力机制源于流空间的天然运动属性,引导和调控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的关键在于对旅游流天然运动属性的认可,对旅游流空间场的正确疏导,以及对旅游流空间场作用规律的准确把握与恰当运用。(6)影响入境旅游流在地域空间流动的外部因素多种多样。在这些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系统整体呈现为规模逐步提升、地域空间逐级演替的动态发展模式。本文力图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所创新:(1)创新性地将社会物理视角引入旅游流扩散研究,从力学、场效应、客流折射、双向对流等四个认识角度,深入系统地分析京沪粤入境旅游流扩散的时空规律特征及其关联互动影响。(2)从微观与宏观的双重视角研究入境旅游流扩散,区别了随机性的个人行为与秩序性的社会群体流动,并指明扩散的规律是可认知与可观控的。(3)基于光线折射,提出入境旅游流扩散折射模型的概念,归纳演绎入境旅游流扩散地域格局的“长尾”分布特征,并将扩散的目的地区域划分为“流密介质”和“流疏介质”两类。(4)立足力学视角把入境旅游流扩散的“正向力”与“反向力”予以区别对待,尝试探索入境旅游流扩散的深层驱动机制,借助SPSS和AMOS软件,实证分析导致入境旅游流扩散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产生作用的力度强弱。(5)基于大气对流,提出入境旅游流的双向对流效应,借助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态矩阵,系统分析入境旅游流扩散的共轭性与双向对流特征,尝试超越旅游流扩散“单点层次”的思维定势,进入旅游流扩散“系统层次”的研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