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临床异质性分析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_l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成年急性起病1型糖尿病临床性别差异分析目的通过对73例成年急性起病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成年急性起病T1DM发生的性别比率及不同性别临床特点差异,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第一诊断为T1DM患者病例资料按急性起病标准筛查筛查患者。在该资料中筛选成年急性起病T1DM患者病例资料,并同时将≤14岁急性起病T1DM组患者资料做对照。2)对成年急性起病T1D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性别差异性分析。结果1)73例成年急性起病T1DM患者男女性别比例:2.17/1.00(50/23例);2)成年急性起病T1DM患者男性随机血糖(33.89±13.51 mmol/L vs 28.79±17.86,P=0.04)、TG[(0.88,1.86)mmol/L vs(0.53,1.31)mmol/L,P=0.04]较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年急性起病T1DM患者男性餐前C肽[(0.04,0.17)ng/ml vs(0.07,0.26)ng/ml,p=0.04]、HDL(1.07±0.45 mmol/L vs 1.42±0.41 mmol/L,P=0.00)较女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成年急性起病T1DM患者血糖、空腹C肽、TG及HDL等值存在性别差异。第二部分成年暴发性1型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目的通过对24例成年F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对比FT1DM组与非FT1DM组患者临床特点,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在2006年1月~2015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第一诊断为T1DM患者资料中筛选成年急性发病T1DM患者,将成年急性发病T1DM患者分为FT1DM组及非FT1DM组。2)分析FT1DM患者临床特点,对比FT1DM与日本FT1DM及非FT1DM患者临床特点。结果1)本研究筛选FT1DM患者24例,非FT1DM患者49例。FT1DM占所有住院T1DM的2.6%(24/923例);50%的FT1DM患者近2年诊断;①BMI:20.66±2.50 kg/m2;病程:3.0±1.9 天;妊娠相关 4/9 例(44.4%);起病无高血糖症状11/24例(45.83%),腹痛症状13/24例(54.17%),恶心呕吐症状17/24例(70.83%),低血压8/24例(33.33%);②首诊血糖:43.39± 16.43 mmol/L;HbA1C:7.20±0.95%;空腹 C 肽:0.05(0.01,0.07)ng/ml;餐后 2 小时 C 肽:0.09± 0.07 ng/ml;血 PH:7.13±0.10;血钾:5.78± 1.50 mmol/L;血 CK 升高 12/24 例(50%);血转氨酶升高:10/24例(41.67%);血Cr升高:17/24例(70.83%);血AMS 升高:10/23 例(43.48%)。③FT1DM组所有患者曾被告知病情危重,7/24例(29.27%)需降胰酶治疗;5/24例(20.83%)需进行胃肠减压治疗;4/24例(16.67%)需多巴胺升压治疗;10/24例(41.67%)患者因血钾高,需紧急降钾治疗;1/24(4.17%)例需血液透析;3/24(12.5%)例患者曾需转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其中2/24(8.33%)例患者曾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2)FT1DM组与非FT1DM组患者临床特点比较①FT1DM患者在发病时腹痛症状(54.17%vs 10.20%,P=0.00)、恶心呕吐症状(70.83%vs 22.45%,P=0.00)、意识障碍症状(45.83%vs 14.29%,P=0.00)、低血压(33.33%vs 4.08%,P=0.00)、CK 增高(50.00%vs 24.44%,P=0.03)、转氨酶增高(41.67%vs 14.29%,P=0.01)、肌酐增高(70.83%vs 16.33%,P=0.00)的比率较非FT1DM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1DM组患者首诊随机血糖(43.39± 16.43 mmol/L vs 27.78±11.15 mmol/L,P=0.00)、血钾(5.78± 1.50 mol/L vs 4.49±1.01 mmol/L,P=0.00)、血WBC(14.74±7.64×109/L vs 8.79±4.89×109/L,P=0.00)值均较非 FT1DM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FT1DM 组患者病程[(1.0,4.0)d vs(7.0,60.0)d,P=0.00]、血 PH(7.13±0.10vs 7.26±0.17,P=0.00)、HbA1c(7.20±0.95%vs 12.99±3.20%,P=0.00)、餐前 C肽[(0.01,0.07)ng/ml vs(0.08,0.25)ng/ml,P=0.00]、餐后2小时C肽(0.09±0.07ng/ml vs 0.38±0.24 ng/ml,P=0.00)、INS 用量值(0.65±0.17 U/kg/d vs 0.80±0.26 U/kg/d,P=0.01)较非 FT1DM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本研究与日本FT1DM患者发病特点比较本研究较日本FT1DM患者发病年龄(30.9±10.0岁vs39.8±15.7岁,P=0.38)更小、病程(3.00±1.93dvs 4.4±3.1d,P=0.03)更短、餐前 C 肽(0.05±0.05 ng/ml vs 0.10±0.07 ng/ml,P=0.00)更低、HbA1c(7.20±0.95%vs 6.4±0.9%,P=0.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FT1DM起病急重,合并症多,应引起临床医生,特别是非内分泌专业基层医生注意。2)本研究FT1DM较日本FT1DM患者发病更年轻、病程更短、糖化血红蛋白更高、胰岛功能更差。3)FT1DM较非FT1DM患者出院使用胰岛素量少。第三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后皮下脂肪萎缩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4例胰岛素注射后皮下脂肪萎缩的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脂肪萎缩区域组织组织学特点,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内分泌科就诊使用胰岛素后皮下脂肪萎缩的4例T1DM患者临床资料;2)1例皮下脂肪萎缩患者予以行皮肤及皮下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脂肪萎缩局域与非脂肪萎缩区域皮下组织学特点及CD34、CD31、CD68、IgM、IgG、IgA表达特点。结果:1)临床特点:患者均为女性T1DM,26~61岁,BMI:18.4~27.3 kg/m2,糖尿病病程1~8年,脂肪萎缩病程3月~48月,脂肪萎缩部位于腹部及前臂;4例患者胰岛素IgG抗体滴度明显增高,住院期间血糖波动大,既往均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针头、胰岛素注射后均有硬结;3例患者经常同一部位胰岛素注射。腹部CT、MRI检查可见明显腹部脂肪减少,皮下组织可见纤维化样改变。2)病理检查:脂肪萎缩部位脂肪细胞面积(996.34±524.60 um2)vs 8559.40±5240.28um2,P=0.00)较非脂肪萎缩部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脂肪萎缩部位脂肪细胞周围胶原纤维明显增多、IgM皮下明显沉积;CD34染色提示萎缩脂肪内微血管密度(42.83±2.86 vs 6.5±1.9,P=0.00)较非萎缩脂肪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萎缩脂肪组小血管形态幼稚。3)治疗:3例患者经更换胰岛素、更换胰岛素针头、改变注射部位后皮下脂肪萎缩改善,1例患者换用胰岛素泵,未出现新的脂肪萎缩病灶。结论:1)胰岛素注射后皮下脂肪萎缩患者胰岛素抗体滴度高,血糖波动大、控制不佳;2)组织活检发现脂肪萎缩区域较非萎缩区域脂肪细胞变小,脂肪细胞周围纤维化、小血管增生及形态不成熟;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都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从而衍生出了很多新的医疗手段进行疑难杂症的治疗,也催生了很多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在医院当中的使用能够为医生的诊断提供精确的参考数据,并且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患者日常的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以了解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医疗设备的创新设计并且对其系统进行必要的维护,以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改善民生。2020年,全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冠病毒
期刊
民族健身操作为新兴的体育项目,是民族舞与现代运动形式的完美融合,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成套动作创编与完成的科学合理化,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操”“舞”相互融合、创新共进为出发点,力求创编出一套既富有佤族民族文化风格,又体现健身操项目内涵的佤族健身操套路。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据健身操项目发展的民族化趋势、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及全民健身发展的时代需求,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
21世纪以来世界田坛多元发展,“后刘翔时代”中国田径也多点开花,特别是“1516突破计划”实施以来,竞走、短跑、跳跃等项目取得较大突破,但也有部分项目停滞不前。为提升中国田径整体水平,发挥竞技体育强国目的,完成“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使命。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影响我国男子400米栏落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400m栏水平,培养优秀运动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男子40
超密集异构网络(HetNets)被视为实现第五代(5G)无线通信系统的使能网络体系结构之一。结合高数据速率和无缝连接,超密集HetNets具有极大的潜力来提高网络容量,基于云无线接入和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的超密集HetNets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兴趣。然而,随着移动设备和移动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对现有的用户关联/调度、接入点业务卸载和资源分配等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本文针对云无线接
脂类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并保持机体平衡的重要生物大分子,包括脂肪和类脂。脂类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主要来自食物的摄取,内源性的主要在机体内合成。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异常引发的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显著上升态势,所以研究脂质代谢调节机制,包括模型的制造、药物的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目的:观察参芪养心汤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大鼠生存率、心脏重量指数、心功能及心肌损伤形态学等的干预作用;探讨参芪养心汤对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及其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150只SD大鼠腹腔注射阿霉素1.0mg/kg/次,每周2次,连续6周,总量12mg/kg建立DCM模型(15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