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补肾中药联合以ATG/ALG为主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因素及其与长期生存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我科1992.9-2012.2确诊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补肾中药联合ATG/ALG为主治疗且随访至少1年以上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研究不同因素对疗效和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1.77例急性再障患者基本治愈26例(33.77%),缓解16例(20.78%),明显进步22例(28.57%),无效13例(16.88%),总有效率为83.12%。2.中性粒细胞在治疗后2周以后明显上升,血红蛋白在治疗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明显上升,网织红细胞在治疗后1个月明显上升,血小板在治疗后2个月明显上升。3.完全脱离输血的57例患者25%、50%、75%脱离输注血小板和红细胞的天数分别为32/55天,86/102天,223/218天。4.有效组起病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明显高于无效组(P=0.012)。基本治愈、缓解、明显进步、无效四组起病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两两比较缓解组明显高于无效组(P=0.03),其余两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起病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0.2×109/L组较≤O.2×109/L组有效率高(P=0.038)。5.有效组与无效组起病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起病时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1.3x109/L组较≤1.3×109/L组有效率高(P=0.009)。6.有效组起病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无效组(P=0.017)。起病时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数>10×109/L较≤10×109/L组有效率高(P0.045)7.血小板计数、病程、ATG/ALG用药第1天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用药后淋巴细胞最低值及用药后白细胞最低值、骨髓非造血细胞计数、免疫指标CD3+、 CD3+CD4+、CD3+CD8+、CD3+CD4+/CD3+CD8+、CD3-CD19+、CD3-CD16+CD56+、 CD3+CD16+CD56+、CD3+HLA-DR+、CD3+25+、性别、年龄在有效组、无效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8.是否出现血清病与疗效无明显关系(P>0.05)。如果发生血清病,有效组血清病持续天数明显少于无效组(P=0.016)。9.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G(ATG-G, Genzyme Polyclonals S.A.S)疗效明显优于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F(ATG-F, Fresenius Biotech GmbH)(P=0.024)。其余品种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10.肝炎相关性再障与特发性再障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11.肾阳虚组有效率高于肾阴虚组和急劳髓枯组(P=0.035,P=0.005),而肾阴虚组和急劳髓枯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12.3年、5年、10年、15年的预计生存率分别为85%、80%、72%、72%,平均生存时间>173+1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未达到。13.有效组生存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00)。基本治愈、缓解、明显进步三组整体生存差别不明显,但三组生存率高于无效组。14.起病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血小板计数与对生存率无明显影响(P>0.05)。15.用药前末次骨穿骨髓非造血细胞比例≤90%组比>90%组生存率高(P=0.042)。16.大于60岁的患者生存率最低(P=0.035),≤0岁组和20-40、40-60岁组整体生存无明显差异(P>0.05),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17.肝炎相关性再障与特发性再障生存率无明显差别(P>0.05),考虑与肝炎相关性再障样本量小有关,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18.肾阳虚型生存率大于肾阴虚型和急劳髓枯型(P=0.000,P=0.016),肾阴虚型、急劳髓枯型生存率差异不明显(P>0.05)。19.死亡人数占可评价人数的18.18%,复发率为3.90%,克隆性疾病发生率为10.39%,肝炎相关性再障与特发性再障死亡率无明显差别(P>0.05),考虑与肝炎相关性再障样本量小有关,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结论:1.补。肾中药联合ATG/ALG为主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保证有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复发率和克隆性疾病发生率,提高了生存率。2.起病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0.2×109/L、起病时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1.3×109/L、起病时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数>10×109/L可作为预测良好疗效的指标。3.是否出现血清病与疗效无明显关系,但若发生血清病,血清病持续天数少者有效率高。4.肾阳虚组疗效、生存率优于肾阴虚组和急劳髓枯组,而肾阴虚组和急劳髓枯组无明显差异。5.血小板计数、病程、ATG/ALG用药第1天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用药后淋巴细胞最低值及用药后白细胞最低值、骨髓非造血细胞计数、免疫指标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CD3"CD19+、CD3-CD16+CD56+、 CD3+CD16+CD56+、CD3+HLA-DR+、CD3+25+、性别、年龄、是否为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疗效无明显关系。6.治疗后3年、5年、10年、15年的预计生存率分别为85%、80%、72%、72%。是否获得治疗反应仍然是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长生存的关键因素。7.用药前末次骨穿骨髓非造血细胞比例>90%的患者生存率更低。8.大于60岁的患者生存率最低。≤20岁,20-40岁,40-60岁三组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差别,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9.起病时外周血象对生存率影响不大。是否为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生存率有关,但样本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