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主义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自贡市贡井老街河街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中国各大城市主动或被动进入到快速更新浪潮中,以旧城改造的形式逐步开启了城市更新工作,至本世纪初期,旧城改造多以自上而下“大拆大建”方式进行,更新手段相对粗放且趋同,造成了千城一面、城市特色缺失、城市历史文脉被破坏等问题,而其中以旧城中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历史文化街区首当其中。对于蕴含了诸多城市文脉要素的历史文化街区,迫切需要加以关注、保护和谨慎设计,以传承和延续城市文脉,凸显地域特色。近年来,随着多项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社会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关注度上升,改造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项目相继落成,然而,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造成了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现状普遍令人担忧,例如:空间特色原真性不足、空间序列缺乏构建、街区交通缺乏引导、空间要素缺乏控制、空间场景更新缓慢等问题等比比皆是。本文首先梳理并总结了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总结明确了文脉主义相关理论视角与理念,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现状、特质与普遍问题,之后以自贡地区的多条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进行实地调研,基于文脉主义的视角,深入分析并明确公共空间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最后针对普遍问题,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在文脉主义视角下提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并具体分析设计策略在实践项目中的运用,旨在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为我国同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展望,并按照研究逻辑依次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为本文第一章。该部分对论文的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进行了概述:论述研究背景,指出研究急迫性;并界定相关概念,对国内外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最后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框架。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为本文第二、三、四章。第二章首先解读历史文化街区实践发展概况,紧接阐述文脉主义运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价值,并从街区的公共空间特质进行解读,以及基于文脉主义的视角总结当前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特色、空间序列、交通组织、空间要素、空间场景等五方面的公共空间普遍问题;第三章聚焦分析,基于文脉主义视角,对自贡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及人群需求进行调研,明确问题的普遍性;第四章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研究,汲取优秀实践经验,为后续的设计策略提供参考与借鉴。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为本文第五章。结合前文梳理分析和案例经验,在文脉主义的视角下,分别提出设计策略。在空间特色上,以注重整体与局部协调、保留显性要素原真性的视角,对特色空间格局、特色街巷、特色院落、特色节点进行分层级营造,对文脉原真特征进行保护与表达;在空间序列上,在整体与局部协调的视角下,对文脉要素进行组织,首先对系列游线进行规划,并对序列主题、空间旷奥变化、主题节点依次进行打造,增强文脉要素感染力;在交通组织上,则基于动态延续与整体局部相协调的视角,从与外部交通的衔接、交通分流、慢行系统组织三个部分组织交通,使街区更好地融入城市,以实现动态的文脉延续;在空间要素上,着重强调整体局部协调以及显性要素原真性的保留,从空间尺度等五方面结合文脉要素特征,对各项空间要素进行控制,塑造更具文脉原真性与整体性的街区公共空间;在空间场景上,则基于对文脉隐性要素挖掘与运用,以及动态延续的视角,唤醒文脉记忆,依次从识别可用空间、补充活动形式,引导空间改造、置入活动设施等方面推动空间改造,承载隐性要素,推动形成古今对话的空间场景。第四部分:总结展望,为本文第六、七章。通过实例,对前文提出的理论以及设计策略进行实践应用;总结文脉主义视角下应从以下方面对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进行设计:通过空间特色的设计保护原真特性、通过空间序列的设计组织文脉要素、通过交通组织的设计动态延续文脉、通过空间要素的设计强调局部协调、通过空间场景的设计唤醒文脉记忆。并在最后总结本次研究的不足,提出展望。
其他文献
村镇是实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村镇的保护改造从盲目跟风城市,到结合在地经验实现本地化的特色塑造,认知村镇形态成为关键。我国村镇数量众多,基础信息参差各异,在高质量发展时代,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相关学科既有成果,获取村镇基础信息,梳理村镇空间的内涵谱系,提炼村镇的形态特征,完成村镇的类型界定是趋势所在。基于以上背景,本次研究以秦巴山区为典型地区,在理论上借助地名学
学位
山地中小城镇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和中转站,山地中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支撑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山地中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山地中小城镇发展必须依托其产业发展,通过其产业结构及产业空间不断转型升级和优化,实现城镇高质量发展。然而,山地中小城镇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产业发展具有滞后性。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
学位
近年来,国内人口老龄化愈发严重,随之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当今城市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其需求的生活环境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城市公园作为重要的户外活动场所,为众多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修养身心、沟通交流的空间,对城市公园适老性的研究对于解决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浣花溪公园是成都老城区内最大的开放性森林公园,周边居民区分布密集,是周边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波动趋势是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向下飞速发展。但随着2008年全球化带来的经济转向,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减缓。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增速减缓。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及“收缩型城市”概念,城市收缩将成为我国城市化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针对收缩城市的度量识别
学位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由粗放型发展逐渐转变为精细化发展,在城市的存量开发建设中城市更新作为主要手段,对城市品质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起着良好的作用。但这个更新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对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要素的更新,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关注度相对不足。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人们融入城市参与生活、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载体,对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开放空间的优化对营造城市良好的人居环
学位
近郊山地乡村是处于城市与远郊或自然生态保护区之间的重要生态过渡带,在当下以生态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近郊山地乡村由于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具有高度的生态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提升近郊山地乡村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与适宜性,促进其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以近郊山地乡村为研究对象,整理其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层面的组成要素与特征,根据宏观到微观的现状总结其发展问题,针对
学位
近年来,新冠肺炎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城市中的聚集与爆发,激起当今社会对建成环境与公共健康关系的深刻反思。聚焦公共健康是城市规划对美好人居环境的探索途径之一。近年来健康城市理论在我国不断深化实践,城市规划设计者从总体规划、街区规划和小型环境设计等不同尺度进行空间优化的探索,意在借助空间干预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健康环境评价,体现出探究建成环境的污染情况对公共健
学位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乡村地区人口流失、经济衰败等乡村收缩现象不断显现,同时也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形成严峻挑战。重庆地区历史文化村镇因其复杂多样的山地环境及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体系的重要构成,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然而,重庆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乡村收缩使得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正面临存亡危机。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宁厂镇、郁山镇和玉峰村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乡村收缩与历史文化村镇价值
学位
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公交导向开发模式(TOD)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由理论可知,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离不开步行交通的补充,并且TOD模式实质上是以步行可达为空间尺度的参照,强调的是传统城市形态和城市步行价值的回归。因此,TOD模式的相关研究除了关注城市交通网络的构建,或是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外,还应围绕轨道站域步行空间的设计与优化展开。本文认为相较于行人主体使用后的环境品质评价,把握客体视角下
学位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脉传承的物质载体,是城市文化的宝贵遗产。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大拆大建、消极保护等发展思路的影响下,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不足、空间环境品质不高、功能模式趋于单一的问题,其活力不断下降。在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进入存量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与更新规划的方法逐渐转变为针灸式的、微创式的可持续性保护更新模式。“城市触媒理论”恰具有渐进性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