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触媒理论视角下的重庆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磁横街公共空间活化设计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anfe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脉传承的物质载体,是城市文化的宝贵遗产。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大拆大建、消极保护等发展思路的影响下,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不足、空间环境品质不高、功能模式趋于单一的问题,其活力不断下降。在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进入存量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与更新规划的方法逐渐转变为针灸式的、微创式的可持续性保护更新模式。“城市触媒理论”恰具有渐进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其内容并不局限于建筑或空间本身,而是注重历史文化街区中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功能结构等多元化全方位的内容,能够对历史文化街区现存问题进行回应和解决,从而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再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梳理总结城市触媒理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触媒理论介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活化的触媒运作方法、触媒表现形态和触媒策略工作流进行了体系构建。本次规划设计选取了重庆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的磁横街片区公共空间作为实践研究对象,以此来对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设计进行全面的理论认知和设计方法总结。设计成果涵盖研究文本和设计图纸两个部分。论文由问题引入、理论研究、体系构建、经验提炼、分析和解决问题六个部分组成。问题引入部分对应论文的第一章,该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次研究选题的背景及缘起,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及内容,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然后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了定义和概述。最后则对研究的方法和框架进行了阐述。理论研究部分对应论文的第二章,该部分主要是针对城市触媒理论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首先明晰了城市触媒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情况,对城市触媒的作用特征、工作原理、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然后总结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及价值,对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具体实践和相关规定的发展进行了回顾,由此展开了城市触媒理论介入到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适应性分析。体系构建部分对应论文的第三章,该部分在前文研究基础上系统构建了城市触媒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中的技术路线。通过分析功能触媒、空间触媒、文化触媒三类触媒运作方法,提炼物质和非物质性的两类触媒表现形态,构建了由触媒准备、原始触媒选取、新触媒元素植入与激活、触媒反应控制与引导、触媒反应后续释放与反哺五个步骤所组成的完整工作流。经验提炼部分对应论文的第四章,本章节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的借鉴性分析,总结得出了城市触媒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中的有益经验,即以复合性交通体系构建策略完善功能触媒、以多维度公共空间改善策略完善空间触媒、以科学性历史遗产保护利用完善文化触媒。分析和解决问题部分对应论文的第五章,该部分内容聚焦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山地空间特色显著、功能亟待开发的重庆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磁横街片区公共空间这一研究对象,首先对其所处的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基础资料整理,也对研究对象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得出了该场地存在的核心问题,即生产生活功能无法满足使用需求、街巷公共空间趋于破碎而需要体系化、历史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针对核心问题提出了资源整合推动功能复合、改善公共空间营造地域特色、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多元利用的设计策略,将场地定位为“古镇休闲街、活态新社区”,以此运用城市触媒理论的相关方法展开更新活化,得到包含三条景观序列、五大功能分区在内的景观结构,进而得到设计总体。并运用城市触媒的各类要素和方法对场地中各节点进行了详细的更新设计,得出最后成果。总结展望部分对应论文第六章。本次设计研究体现了城市触媒理论能够针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活化的全流程中发挥其特点和作用,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践方法的完善。但由于理论研究深度有限、实践层面缺乏宏观体系指导等原因,研究成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应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更新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推动城市触媒理论应用于此的实践策略完善。
其他文献
遗产廊道理论是源于美国的区域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法,注重整体性保护及功能复兴;在国土空间规划及历史遗迹整体性保护背景下,该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区域性历史遗产专项保护工作具有启发意义。川渝地区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其历史文化发展与江河水网联系密切,内部具有多个历史悠久的次级流域单元。流域作为独特的地理单元,区域内历史城镇形成空间分布毗邻、文化背景相似的有机整体,但历史城镇群体的整体价值未被充分认识,存在着历
学位
村镇是实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村镇的保护改造从盲目跟风城市,到结合在地经验实现本地化的特色塑造,认知村镇形态成为关键。我国村镇数量众多,基础信息参差各异,在高质量发展时代,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相关学科既有成果,获取村镇基础信息,梳理村镇空间的内涵谱系,提炼村镇的形态特征,完成村镇的类型界定是趋势所在。基于以上背景,本次研究以秦巴山区为典型地区,在理论上借助地名学
学位
山地中小城镇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和中转站,山地中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支撑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山地中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山地中小城镇发展必须依托其产业发展,通过其产业结构及产业空间不断转型升级和优化,实现城镇高质量发展。然而,山地中小城镇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产业发展具有滞后性。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
学位
近年来,国内人口老龄化愈发严重,随之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当今城市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其需求的生活环境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城市公园作为重要的户外活动场所,为众多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修养身心、沟通交流的空间,对城市公园适老性的研究对于解决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浣花溪公园是成都老城区内最大的开放性森林公园,周边居民区分布密集,是周边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波动趋势是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向下飞速发展。但随着2008年全球化带来的经济转向,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减缓。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增速减缓。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及“收缩型城市”概念,城市收缩将成为我国城市化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针对收缩城市的度量识别
学位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由粗放型发展逐渐转变为精细化发展,在城市的存量开发建设中城市更新作为主要手段,对城市品质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起着良好的作用。但这个更新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对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要素的更新,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关注度相对不足。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人们融入城市参与生活、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载体,对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开放空间的优化对营造城市良好的人居环
学位
近郊山地乡村是处于城市与远郊或自然生态保护区之间的重要生态过渡带,在当下以生态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近郊山地乡村由于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具有高度的生态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提升近郊山地乡村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与适宜性,促进其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以近郊山地乡村为研究对象,整理其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层面的组成要素与特征,根据宏观到微观的现状总结其发展问题,针对
学位
近年来,新冠肺炎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城市中的聚集与爆发,激起当今社会对建成环境与公共健康关系的深刻反思。聚焦公共健康是城市规划对美好人居环境的探索途径之一。近年来健康城市理论在我国不断深化实践,城市规划设计者从总体规划、街区规划和小型环境设计等不同尺度进行空间优化的探索,意在借助空间干预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健康环境评价,体现出探究建成环境的污染情况对公共健
学位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乡村地区人口流失、经济衰败等乡村收缩现象不断显现,同时也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形成严峻挑战。重庆地区历史文化村镇因其复杂多样的山地环境及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体系的重要构成,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然而,重庆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乡村收缩使得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正面临存亡危机。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宁厂镇、郁山镇和玉峰村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乡村收缩与历史文化村镇价值
学位
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公交导向开发模式(TOD)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由理论可知,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离不开步行交通的补充,并且TOD模式实质上是以步行可达为空间尺度的参照,强调的是传统城市形态和城市步行价值的回归。因此,TOD模式的相关研究除了关注城市交通网络的构建,或是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外,还应围绕轨道站域步行空间的设计与优化展开。本文认为相较于行人主体使用后的环境品质评价,把握客体视角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