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蜂科分子系统学研究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71518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茎蜂科Cephidae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广腰亚目Symphyta,目前全世界已知有25属170种。很多茎蜂都是植食性害虫,因此研究茎蜂的系统发生关系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茎蜂科传统形态分类学研究虽已基本完成,但目前已有的分子数据较少,其系统发育关系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研究采用二代测序法对7属8种茎蜂的线粒体基因组以及8个单拷贝核基因进行了测序,分别结合NCBI上已发表的13种茎蜂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和10种茎蜂的单拷贝核基因数据进行了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同时,选取这13种已发表茎蜂科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及实验室所测2条茎蜂科线粒体基因组代表数据,对其rRNA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对其茎环进行拆分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所测8种茎蜂线粒体基因组长度在15 468bp到17 11 1bp之间,均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基因组的A+T含量在75.2%到83.3%之间,基因重叠在部分位置较为稳定,但基因间隔的差异较大。蛋白质编码基因的A+T含量在72.6%到80.9%之间,除Megajanus megamaculatus和Neosyrista incisa的ATP8起始密码子为 TTG、M megamaculatus 的ND4起始密码子为GTG外,其他所有蛋白质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均为标准的ATN形式,所有种类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终止密码子均为TAA或TAG,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密码子使用频率和核苷酸组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所有tRNA基因均可以形成三叶草二级结构。所有种类均发生了基因重排,多数种类的重排发生在rrnS和ND2之间。茎蜂科的rrnS的基因长度从958bp到1312bp不等,rrnL基因长度从1362bp到1619bp不等。2、通过比较研究法,参考已发表数据预测了茎蜂科r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并绘制了二级结构图,其中茎蜂科rrnS基因的二级结构与其他广腰亚目种类相比多出H61和H821两条茎。对二级结构的茎环进行了拆分,对拆分出来的每条茎进行了保守程度分析,绘制LOGO图,逐一对每条茎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rrnS基因中,保守程度较高的茎多集中在Ⅲ区,在rrnL基因中,保守程度较高的茎多集中在Ⅳ、Ⅴ区,而保守程度较低的茎多为拥有发夹环且碱基个数差异较大的茎。3、本研究使用了包括PCGs数据集、茎环拆分数据集和单拷贝核基因数据集等多个数据集对茎蜂科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分类学将茎蜂科分为茎蜂亚科和等节茎蜂亚科两大支系的分类系统得到了分子系统学的支持;但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集的系统树不支持Characopygus与Pachycephus的姊妹群关系,因此宽颜茎蜂族的单系性未得到支持,其中Characopygus是茎蜂亚科的成员,Pachycephus属是等节茎蜂亚科的成员,与Characopygus关系较远;Neosyristaincisa目前在传统分类学中被归入Syrista属,但所有数据集的系统树均不支持Syrista的单系性,Neosyrista属应该恢复;等节茎蜂亚科内传统分类学建立的简脉茎蜂族的单系性未得到支持,等节茎蜂亚科内的族级划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数字化和精准化是新时期林业管理的发展要求,林区高精路网地图必将成为林业管理中的“新基建”。然而,高精地图的生产制作是一个资金和技术要求很高的产业,当前各地图生产巨头主要聚焦于交通主干道上,对于林区用于满足行业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特定的林区高精路网地图的制作尚未见报道。林区道路具有地形起伏大、道路弯曲程度大、路面不规则、断头、多叉,以及遮挡物浓密高大、有生命力并具季节变化等特点。因此有必要探寻一种高效
学位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林地旱灾是制约区域林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林地旱灾风险预警是在旱灾来临之前,事先预测旱情信息,对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合理配置应急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减少因林地旱灾带来的森林资源损失。目前,对林地旱灾的监测研究很多,而林地旱灾预警方面的研究甚少。对过去和现在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到影响旱灾风险的关键因子,但无法对未来的旱情进行预警,导致错失了防范旱灾的关键时间点。研究
人类活动通过农业施肥和化石燃料燃烧极大地增加了大气氮对全球地表的输入速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发生严重氮沉降的三个地区之一,而美国和欧洲地区的氮沉降趋于平稳或稳定。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生物机制和非生物机制将部分沉积的氮保留在土壤中。大约90%~95%的土壤氮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其中可溶性有机氮(DON)是指能被水或盐溶液浸提出来的那部分有机氮。DON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非常活跃
养分生物循环是生物与生态环境间相互作用而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是维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的重要因素。凋落物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分循环和再利用的核心。以湖南省宁远县3、5、7、9年生互叶白千层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龄互叶白千层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养分循环特征、养分再利用特征,对提高互叶白千层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利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11月~2
林木锈病的病原菌普遍被认为是担子菌亚门锈菌目的真菌,其能引起枝干锈病和叶部锈病。前人研究表明,锈菌是一类营专性寄生生活的真菌(亦可称之为完全寄生菌),大部分不能在合成培养基上纯培养,只能依靠植物的活组织细胞生活。锈病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叶片,还可能侵染果实、幼梢等幼嫩组织。寄主植物受害严重时会导致早期大量落叶,进而影响林木品质和园林绿化树种的观赏价值;病情严重时,叶片逐渐发黄进而提前落叶,影响林木的
大气温室气体的急剧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甲烷(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仅次于CO2。研究和总结CH4源汇输送情况是认识全球CH4收支的重要手段之一。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温室气体交换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中国特有的速生用材树种,在广泛栽植的过程中,土壤温室气体的
竹材在自然界的储量十分丰富,但其利用率较低,特别是竹材加工所产生的竹加工剩余物(例如竹碎料)未得到充分利用。另外一方面,环境问题以及能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为此需要寻求清洁能源或高性能储能器件来代替化石能源的燃烧。因此,为了实现竹材的高附加值利用以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可以利用竹加工剩余物将其微米或纳米化,来构筑一种高性能、低成本、安全环保的储能器件。论文通过调控研磨间距和均质处理来调控
杨木是我国三大速生树种之一,种植面积广、资源丰富,但速生杨木存在材质松软、物理力学性能不佳等缺陷,严重制约了其应用领域与使用范围。本文以速生人工林杨木为研究对象,采用硅酸钠和聚乙烯醇改性剂对其进行分步真空-加压浸渍改性处理,系统研究了硅酸钠和聚乙烯醇浓度、改性处理工艺等因素对杨木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优化的杨木聚乙烯醇-硅酸钠改性工艺,探明了杨木聚乙烯醇-硅酸钠改性机理,研究成果能为杨木绿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是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全球碳循环。其中较为活跃、更容易被利用的是活性有机碳如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