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林龄互叶白千层人工林养分生物循环特征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ao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分生物循环是生物与生态环境间相互作用而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是维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的重要因素。凋落物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分循环和再利用的核心。以湖南省宁远县3、5、7、9年生互叶白千层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龄互叶白千层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养分循环特征、养分再利用特征,对提高互叶白千层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利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按月份收集4种林龄互叶白千层人工林凋落物,测定凋落物数量、养分含量、养分转移量和养分转移率等;2020年10月,采用标准木法测定4种林龄互叶白千层人工林各组分生物量(干、鲜枝、枯枝、叶、皮、根)、养分含量(N、P、K、Ca、Mg、Fe、Mn)、年存留量、年归还量、年吸收量、周转时间等;分析了养分转移量与凋落物数量、养分转移率与土壤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互叶白千层人工林生物量为33.65~125.46 t·hm-2,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大,其中树干生物量为12.54~53.29 t·hm-2,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为37.3%~42.5%;互叶白千层人工林净生产力为11.22~17.46 t·hm-2·a-1,随林龄增长先增加后降低,树干占净生产力的比例最大,为37.3%~45.8%。(2)互叶白千层人工林各组分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均以N含量最高,其次为Ca、K,Mg、Mn、Fe、P的含量较低;养分贮存量为553.89~1796.64 kg·hm-2,依次为 9a>7a>5a>3a;养分年存留量为 158.073~293.054kg·hm-2·a-1,依次为 5a>7a>3a>9a;养分年归还量为 19.216~67.973 kg·hm-2·a-1,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大,归还养分以N素为主;养分年吸收量为203.910~330.880 kg·hm-2·a-1,依次为5a>7a>9a>3a;养分周转时间为26.432~30.946 a,依次为5a>3a>7a>9a。(3)互叶白千层人工林枯枝养分转移量为20.55~73.18 kg·hm-2,依次为9a>7a>5a>3a,其中N的转移量最高,K的转移率最高;凋落物年产量为740.8~2620.4 kg·hm-2,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大,主要集中在10月~次年2月;枯叶养分转移量为4.904~23.248 kg·hm-2·a-1,依次为9a>7a>5a>3a,N是树叶枯死前养分转移的主要元素,占总养分转移量的比例达到69.6%~96.3%,枯叶养分转移量与凋落物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枯叶养分转移率与土壤养分含量存在一定联系,N转移率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呈显著性负相关,P转移率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性负相关,K转移率与土壤速效钾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表明:不同林龄间互叶白千层人工林的生物量、养分含量、养分循环参数、养分转移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随林龄增加,凋落物量增加,养分归还量增加,养分转移率增加,养分循环进程加快,周转时间缩短。
其他文献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使其及其周边地区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形成异质性的环境梯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进而影响其所承载的生态系统服务。然而,目前尚未能充分了解城市发展环境变化下土壤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并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土壤细菌群落在城乡梯度下变化也鲜有研究。因此,本文通过使用Illumina Miseq-16S rRNA测序验证了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表层土壤的细菌群落多样
泡桐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优质速生树种,是北方主要的造林树和行道树,在南方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较少。人工施肥是一项重要的营林措施,但是许多施肥考虑的只是林木的生长响应,并没有考虑到林木的生长响应效率,不符合可持续生产的理念,为了探讨不同施肥量对泡桐幼苗生长效率的影响,本文以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六塘村泡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用9501号泡桐幼苗,布置16个试验样地,设置4种施肥水平处理,即低肥(250g/
洪江区国有林场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与城区相连,林地资源分布于沅江两岸,主要管辖范围包含于嵩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景观价值。本文通过对洪江区国有林场189个风景林小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其结构特点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了风景林质量等级;然后,运用空间视域分析技术进行视觉敏感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林分质量以及林业专题图叠加组织了经营类
学位
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迷人的民族文化,让无数人对这块最后的“净土”充满向往。然而,伴随着旅游业和经济发展而来的是青藏高原环境的破坏与生态系统的退化,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本文就国内外乡村公园建设的现状和理论成果进行总结,提出在青藏高原农牧区建设乡村公园的必要性,并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运用文献检索、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总结得到青藏高原农牧区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发挥森林多功能的重要经营方式,实现近自然经营的最佳途径是目标树经营,其关键技术在于目标树的选择和不同林分发展阶段的目标树密度的确定,而密度控制图是林分密度的确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数据,通过构建密度控制图相关模型编制闽楠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利用林分密度控制图确定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运用回归分析法得到林分
数字化和精准化是新时期林业管理的发展要求,林区高精路网地图必将成为林业管理中的“新基建”。然而,高精地图的生产制作是一个资金和技术要求很高的产业,当前各地图生产巨头主要聚焦于交通主干道上,对于林区用于满足行业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特定的林区高精路网地图的制作尚未见报道。林区道路具有地形起伏大、道路弯曲程度大、路面不规则、断头、多叉,以及遮挡物浓密高大、有生命力并具季节变化等特点。因此有必要探寻一种高效
学位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林地旱灾是制约区域林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林地旱灾风险预警是在旱灾来临之前,事先预测旱情信息,对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合理配置应急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减少因林地旱灾带来的森林资源损失。目前,对林地旱灾的监测研究很多,而林地旱灾预警方面的研究甚少。对过去和现在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到影响旱灾风险的关键因子,但无法对未来的旱情进行预警,导致错失了防范旱灾的关键时间点。研究
人类活动通过农业施肥和化石燃料燃烧极大地增加了大气氮对全球地表的输入速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发生严重氮沉降的三个地区之一,而美国和欧洲地区的氮沉降趋于平稳或稳定。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生物机制和非生物机制将部分沉积的氮保留在土壤中。大约90%~95%的土壤氮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其中可溶性有机氮(DON)是指能被水或盐溶液浸提出来的那部分有机氮。DON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非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