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信学生失信行为引致的“高违约率”是目前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障碍。造成受信学生违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还贷行为有关的心理因素则是个体应对债务情境的人格特质,即债务容忍度。这种人格特质具有相对的跨时-空(情境)一致性和稳定性,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借、还贷行为。在理论上明确债务容忍度结构并编制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债务容忍度量表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对我国东西部高校中的818名受信学生施测,以此建立助学贷款受信学生债务容忍度全国常模,为解释问卷分数、评价学生债务容忍度水平提供参照标准。并且以贷款总额、还贷年限、还贷利率作为量表的实证效标,比较不同债务容忍度水平的学生在以上债务指标中的容忍区间,以此检验量表的区分度和预测性。最后,分析债务容忍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债务容忍度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受信学生在性别、年级、地区上主效应显著,由此建立我国助学贷款受信学生债务容忍度的性别、年级、地区常模。且不同地区债务容忍度水平在年级变量上有不同发展趋势,因此进一步建立东西部地区的年级常模。(2)不同债务容忍度水平的学生在贷款总额、还贷年限、还贷利率上的容忍区间存在差异,显示了债务容忍度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性,验证了高债务容忍度学生在当前政策下更易发生失信行为。容忍区间的分布可为国家制定和完善助学贷款政策提供理论参考。(3)助学贷款满意度、自尊、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会对债务容忍度的水平产生影响,且在债务容忍度的不同水平上都存在差异,由此构建了债务容忍度的影响因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