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单独的女性视角的局限性,由此他/她们提出一个新的视角-社会性别视角(GenderPerspective),社会性别理论(GenderStudies)由此形成。社会性别理论为我们认识两性的性别角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承认差异又不囿于差异。这一理论的诞生有助于女性主义者拓宽研究视野,走出单一的研究视角。而本文则尝试将社会性别理论运用于女性主义翻译的分析,从某种程度上弥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偏激之处。
首先,本文认为,社会性别理论为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于完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本文具体论述了社会性别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的关系。从性别研究的视角,既肯定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积极方面,也指出了这一理论的局限性。而基于此理论分析,作者又对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金色笔记》被奉为“女性主义者的圣经”,它是作者深受“双性同体”理论写出的。通过这种对比,本文旨在表明不同的译者,即便生理性别相同,对原著的理解和表达方面仍存在差异。《金色笔记》的译者之一顾涛,作为一个男性译者,因受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采用了比较激进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而该小说的另一男译者陈才宇,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原著的女性主义成分并采用了双性的而非偏激的性别视角。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建议女性主义译者采用双性同体的翻译策略。
最后,作者建议,在今后可以尝试进行更多的跨理论跨学科的研究,并认为女性主义翻译在中国还有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