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考查公众对空气污染,特别是雾霾污染的理解,包括对污染现状的感知、对污染排放与治理的态度、以及相关的行为习惯与行动倾向。关注公众的理解通常是环境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动员全社会参与污染防治行动的前提。本文以海淀区居民为例研究公众理解雾霾污染,以期为空气污染治理提供群众依据。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多学科领域中涉及公众理解空气污染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如空气质量管理、环境心理学、风险认知、环境教育等。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公众理解空气污染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结合我国雾霾污染特点,及网民舆论情况,构建公众理解雾霾污染的三维度。然后,根据操作性定义编制调查问卷,对海淀区居民展开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阐释当前居民对雾霾污染的理解现状。最后,结合公众理解雾霾污染的特点就促进空气质量管理、环境宣传教育提出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雾霾污染的理解在感知、态度与评价、行为习惯与行动倾向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居民主要通过直观体验对污染情况进行判断,对空气质量指数的依赖并不高,且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在污染物识别上存在差异;第二,人们普遍希望了解更详细的政府治理政策和空气质量情况。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对个人防护信息表现出更迫切的需求;第三,烦躁、焦虑、愤怒、抑郁成为雾霾污染下更易被引发的情绪,同时伴随着普遍的对健康的担心;第四,居民对近几年空气质量变化的评价较低,对污染治理效果所持态度并不乐观;第五,居民活动参与有限,缺乏对空气污染违法行为的积极应对策略;第六,人们对绿色出行表示出较高的个人规范及接受意愿,并且个人规范在行为习惯和行动倾向上均具有重要作用。总而言之,我国公众对雾霾污染的理解呈现出认知感性化、信息需求多元化、治理信心不足、参与能力和途径有限、意愿强烈但缺乏行动策略及行动力等特点。据此,在空气质量管理中,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完善新媒体沟通渠道;在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中,应基于公众理解水平,根据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宣传,注重行动策略教育,加强对成年人的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