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载艺术思想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熙载是中国清代末期文艺思想领域的一位学者,其在文学、古典文艺理论等方面都有重要论述与阐发。自民国始,当时的报刊和杂志已有对刘熙载文论的专版研究,建国后从文艺学、美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对刘熙载文论与思想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方兴未艾。与之相比,从艺术学维度对刘熙载艺术思想及艺术理论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刘熙载是古典艺术理论的集大成者,《艺概》及《游艺约言》两部著作更是刘熙载文艺思想的精华与集中呈现,其艺术思想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刘熙载艺术思想的梳理与阐释既要考虑其成长环境、交游经历与时代背景,更要回到其对艺术本体观、认识观、价值观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意义与贡献等方面上来,本文也将围绕这几个部分展开论述。刘熙载生活的时代已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历史交替期,刘熙载艺术思想的形成自然离不开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交织影响,其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吸收一方面来源于自身成长、交游中对不同文化的接触与感悟,另一方面也与清末的社会环境相关联,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回望古代,疾呼前贤已渐成清末学坛风尚。也正是在梳理前代,自出新意的基础上,刘熙载以举此概彼,举少概多的艺术手法搭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思想体系。首先,刘熙载艺术思想的出发点是“道”,认为“道”是一切艺术的发端与归宿。刘熙载认为“道”是“艺”的本源,无论何种形式的“艺”都是“道”的显化与形态之一,其对“艺”的论述也都是在“道”的范围下有序展开。刘熙载还认为“道”可以分为“天道”与“人道”两类,“天道”是客观世界的规则之道,“人道”是主体本身的情感之道,艺术创作者通过对“道”的感悟而生发“文”,原始的“文”又因创作者的情感灌入而具有“意”。反之,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的“意”感受与理解“文”,再通过对“文”的感悟明晰其所载之“道”,“道”作为最本源的艺术原点,在与“文”和“意”的动态交互中融合衍生,进一步生发出诸多的艺术理论及形式。其次,艺术对“道”的具体呈现离不开主客二体的介入。在对艺术的主客体认识上,刘熙载主要论述了创作者应蕴含之气、呈现的正与真以及艺术作品所要遵循的章法体式、变化等。此外,关于“艺为天人之合”的思考也是其艺术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刘熙载“天人之合”思想不仅突出创作中的天人感应关系,更强调对主体情感的表现与释放,力求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详细刻画与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找到二者的共情之处,并最终内化为对“艺为天人之合”的思考。再次,刘熙载艺术思想的闪耀之处还表现在其能透过艺术门类的特殊性而直指艺术原理的一般性,这离不开其对艺术价值的判断与对艺术辩证法的运用。如历代文艺理论言之必谈的艺品与人品问题,刘熙载在单独门类中提出如“诗品出于人品”、“书如其人”等观点后,从艺品与人品的辩证角度创造性提出“艺如其人”的立论命题,对历代相关问题做出概括性总结。再如对艺术继承与发展的相互关系上,刘熙载提出要“法古而不泥古”,艺术理论与创作要紧跟时代发展并在发展中创新求变。刘熙载艺术思想中的诸多观念都带有浓厚的辩证色彩,这也是其艺术思想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最后,刘熙载艺术思想体系也为当下艺术研究及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提供思路。刘熙载不仅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启发了近现代艺术研究中综合与融通的研究视角,更在此基础上提出明德见理、把握整体、因时制宜的艺术体系建设思路,强调要在接续前人艺术理论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创作符合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艺术理论及作品。诚然,刘熙载艺术思想也并非完美无瑕的。如其认为艺术要为伦理纲常,教化思想服务、对自身所处变革时代的一些现实矛盾视而不见等,这些遗憾不仅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因素所使然,这是无法避免与可以理解的。但总的来说,对刘熙载艺术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在回望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助于更好的明晰古典艺术理论体系向现代艺术理论体系转捩的关键点,也可为呼吁和建构具有民族特色艺术学体系的当下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其他文献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人民激扬奋进、勇往直前。文化创意产品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使人民的心灵得到充实,使人民的生命焕发出新的活力。冉庄地道战遗址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全国有名的红色旅游景点,目前冉庄地道战遗址没有专业、系统的文创产品,街边售卖的纪念品,不能体现冉庄地道战历史文化与现有的特色,美感与艺术感不足,对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吸引力。本
学位
相比于纷扰繁杂的社会,人们更向往舒适的自然田园风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等等诗词佳句,构建了一个美好和谐、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景象。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之下,人们更加渴望寻求一处悠闲之地释放内心的压力和回归内心宁静。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田园生活思想和山水田园文化的研究,总结出文人田园生活意趣的特征,并找出古代文人生活与现代生活的
学位
流域生态安全是新时期推动人水和谐、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环节和关键支撑。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国家安全观、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等战略背景下,流域生态安全保障不仅获得了更加充分的学科观照,而且还被赋予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价值内涵。作为一项关涉国家安全与区域发展战略,涵盖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目标,指向政府、企业、公众利益的复杂性、跨域性议题,流域生态安全保障必须依靠法治方式方能稳步
学位
人物纪录片是以人作为纪录主体,展现关于人的情感、思想、心绪、生存状态以及与其相关的人和事从而折射社会现实或引发受众深思,具有真实性的影视艺术形式,出于纪录对象的复杂性,单纯同步纪录的纪实手段,只能捕捉到其原生态的表象的真实。纪录片导演为了较为全面的呈现出本质真实,往往会采用再现、表现、解构的虚构的手法辅以纪录。这些虚构手法带受众抵达了深度真实,使得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表现力得到增强,让观众与纪录主体
学位
随着我国海洋工程的大规模建设,海洋地震灾害的潜在风险正在不断扩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确定海洋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重要方法,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也是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必备参数。相对陆域土而言,海洋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研究较少,且基本关注为均等固结状态,常常忽略土体处于非均等固结条件的事实。非均等固结,即固结比对土的动剪切模量、阻尼比及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如何,目前尚缺少定量化的系
学位
现象世界流转不已、变化万千,导致主体极易迷于阴阳万变,从而得出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能正确地解决人的“安身立命”问题。虚无主义、出世主义、不可知论以及命定论等,皆是主体迷于阴阳所致,其主要原因是形而上的宇宙论和本体论认知出现偏差,导致不知生知死,对生命的根源与死亡的归宿缺乏完整的理解,不懂得为善去恶、修德应变、刚健有为是人性固有的当然。王船山生逢乱世,面对世间阴阳频频转换带来的生死无常,从易学之
学位
“华夏”的概念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中国”的疆域范围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两个终极问题在当下的文史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化与文本语境受制于西方思潮的影响,一些古人已有的概念被逐渐模糊化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当我们已经熟悉了“民族”“国家”等术语所表达的内涵时,却遗忘了古人对于“天下”的叙述与表达。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士人群体便设计出了华夷同构天下的五方地理格局,至唐代完成统一后,夷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城市更新日新月异。但在建设进程中,由于普遍缺少对城市记忆、城市文化、城市性格的保护与保存,城市建筑逐渐趋同化,城市形象千篇一律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延续承启城市地方记忆,已成为当今城市居民及建设者急待探寻的破题之道。而基于场所记忆城市微更新理念之下的对城市的改造成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既避免了建设进程中“大拆大建”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在改造的基
学位
受人类视觉系统的启发,神经形态视觉系统被认为非常有潜力来模拟实现生物视觉功能。但是,传统视觉系统的图像传感器和记忆处理单元是分离的,因此会导致在构建复杂电路模型中面临集成困难、功耗较大等严峻的挑战。随着对神经形态视觉系统的不断探索,基于忆阻器的仿生器件有望成为非常有前途的候选者,因为忆阻器利用其自身的电导可调性,不仅在电学刺激和光学刺激下均能够产生电导变化,而且根据电导的变化可以用来分析接收到的信
学位
无脊椎动物的宿主防御主要依赖先天免疫系统。宿主的外表皮和肠道表皮是外来入侵物种遇到的第一道防线,当第一道防线被打破后,会触发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反应。NF-κB家族是一种参与先天免疫反应重要的转录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和抗菌因子的转录来影响细胞分化,增殖和存活。研究表明NF-κB在维持上皮屏障中具重要功能,加强NF-κB活化会导致肠道炎症,而抑制NF-κB活化也会导致严重的肠道上皮炎症。目前NF-κB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