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宁城皮影戏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ffy0407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交界之处,属于赤峰市下属的行政县,由于其重要的地理环境,历史上曾经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宁城县三省交界的地理环境也孕育出了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皮影戏就是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中重要的一支。宁城皮影戏来源于清朝移民至宁城的汉人,他们将汉地民间的皮影戏带到宁城地区,并结合宁城本土的民风民俗而形成了新的皮影艺术形式。宁城皮影戏于2016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了宁城县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本文以宁城皮影艺术为研究对象,运用艺术人类学相关理论,集中阐释宁城皮影戏中会影与愿影这两种皮影戏演出方式,探讨会影与愿影表演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揭示宁城皮影艺术在宁城县民间发挥的祈福禳灾、心理调节、身份认同、道德教化和审美娱乐等文化功能。本文分为四章,在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并对中国有关皮影戏研究和赤峰地区皮影戏研究进行了文献的梳理和综述。第一章至第四章是本文的正文部分。第一章,从宁城县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宁城皮影戏的发展三个方面对宁城皮影戏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对宁城皮影戏中影戏仪式和神戏《天官赐福》进行研究,详细描述会影与愿影的演出流程和其中包含的请神仪式,并将会影与愿影进行区分,分析神戏《天官赐福》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功能。第三章,运用艺术人类学中有关记忆研究的理论,从艺术人类学角度进行了剖析,从而揭示宁城皮影艺术的巫术祈福功能、心理调节功能、身份认同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审美娱乐功能等文化功能。第四章,探讨宁城皮影戏的未来发展之路,结合巴林左旗皮影和唐山皮影的发展路径,为宁城皮影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宁城皮影艺术能够焕发新的光彩。最后是本文的结语部分,总结并提出宁城皮影艺术在宁城县民间发挥的社会功能。
其他文献
论文《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演唱探究——以两首经典作品为例》分别选取了《为了草原更美好》和《呼伦贝尔美》两首作品,在分析作品本体和探究创作源泉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笔者在演唱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时的演唱技巧运用和风格把握。在对《为了草原更美好》和《呼伦贝尔美》两首经典作品的探究中,笔者分别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两个角度探析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创作源泉。从旋律、歌词、用声技巧和演唱处理角度探析如何准确表现蒙古
鄂温克族音乐繁衍了几千年,以淳朴独特、热烈真切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鄂温克族的精神象征。鄂温克民族音乐是鄂温克人民通过历史文化和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创作出来的结晶。随着时代的进步,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具有鄂温克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慢慢走出山林,走向国际。鄂温克歌曲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其中歌曲《彩虹》和《南达汗》这两首创作歌曲节奏轻快、旋律自然流畅,两首歌都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之
武川爬山调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大青山地区,尤其在武川县和周边一带农村及半农牧地区,是当地农牧民非常喜欢的一种山歌体裁,也是当地农牧民在生产生活中,山野田间劳作时即兴编唱、抒发内心情感的民间歌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被保护和重视的情况下,传统民族及民间音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武川爬山调也不例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乡间村落、田间地头走向城镇舞台。爬山调从传唱到脍炙人口、从传统民间到“
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是多元文化的发展地。传统的草原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交融,形成新的复合型文化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草原歌曲的创作开始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然发展成草原文化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作曲家赫佳音将内蒙古的多元文化得以延伸,创作出许多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部分作品广为流传,颇受大众喜爱。赫佳音善于借鉴有色彩差异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使他的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古代文学与现代音乐文化于一身的特色,成为声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从创作方式来划分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古人词古人曲,即把古籍中幸存的减字谱、俗字谱等古谱进行整理和破译。例如本文中论述的《鬲溪梅令》《渔翁》等;其次是填词配调,即已经失传曲谱的古代文辞配以其他曲谱,成为可歌的声乐作品,这在20世
本文从张千一的两首创作歌曲《想你哩》与《阿拉里呦》的音乐及演唱实践展开,主要论述了两首不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作者的一度创作与笔者在二度创作实践中的技巧运用与感想。第一章是对张千一的个人简介,与对他器乐作品与声乐作品的论述;第二章是对两首作品的音乐分析,本章总共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三个小节,第一:是对作品的一度创作——曲式结构的分析,将两首歌曲的曲式结构图与和声走向进行了阐述;第二:是对两首作品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中国声乐作品体裁中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融合了文学艺术之美与音乐艺术之美,使诗、乐、声结合为一体。本文选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钗头凤》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诠释进行分析与研究。第一章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简述,重点阐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介绍两首作品的创作背景。第二章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入手
钢琴踏板作为整个演奏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常被人称作是演奏者的“第三只手”,踏板选择是否准确、运用是否得当将会对整个演奏的音色、风格、效果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能在演奏中将踏板与音乐完美融合,这对于演奏者而言不仅是一种技巧考验,更是对音乐审美情趣的考量,因此演奏者应从多个层面充分了解踏板存在的意义,找寻最适合曲风和自身演奏习惯的踏板法,进一步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妙之处。钢琴音乐发展至印象主义时
“歌唱性”表达是钢琴演奏的灵魂,与歌唱性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旋律、乐句的倾向性、呼吸等,而圆润的如歌的连贯演奏,是钢琴演奏技巧中非常核心的一部分,是学琴者必须掌握的演奏技巧。钢琴是通过弹奏琴键,带动琴槌敲击钢丝而发声的,无法直接发出像弦乐器那样连贯的、线条般的声音,因此,要使钢琴发出如歌唱般圆润连贯的声音是非常困难的。正文共分为四章。正文第一章介绍了歌唱性演奏的含义及重要性;第二章从发出良好声
琵琶三重奏《天际素描》是内蒙古艺术学院韩星宇老师写作的一首原创琵琶重奏作品。该曲风格独特,是一部以蒙古族现代音乐写作手法为主要创作特征的作品,以草原上传统人文精神、文化内涵作为主要创作理念,并结合琵琶文曲、武曲的演奏技术特征进行写作。乐曲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沙与庙”、“歌者”、“天”三个内蒙古生活环境中具有特色代表性的形象主题,塑造了“崇尚大自然的厚爱与给予”这一核心立意。从演奏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