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了解临床护士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和睡眠质量的现状,探讨临床护士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旨在为预防或降低临床护士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河南省开封、郑州、周口和南阳市区5所三级综合性医院外科、内科、产科和儿科的临床护士26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3年11月~2014年5月,对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1)应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临床护士一般人口学特征资料;(2)应用马氏职业倦怠量表-人类服务版(MBI-HSS)调查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现状;(3)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调查临床护士自我效能现状;(4)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调查临床护士睡眠质量。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检验标准α=0.05,P值为双侧概率。使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评估临床护士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和睡眠质量现状,通过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探讨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和睡眠质量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1.临床护士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和睡眠质量现状临床护士职业倦怠得分为:情感衰竭(27.17±6.78)分,去人格化(11.03±4.12)分,个人成就感(25.06±6.13)分。84.7%的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占总人数的28.1%,27%,29.6%。职业倦怠与杭州地区职业倦怠常模比较,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均高于常模得分,个人成就感低于常模得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护士自我效能得分为(2.44±0.33)分,其中低自我效能、中自我效能和高自我效能分别占护士总人数的9.6%,86.5%,3.9%。自我效能得分与一般人群自我效能常模比较低于常模(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护士睡眠质量得分为(8.33±2.41)分,睡眠质量差占总人数的44.6%,睡眠质量好占总人数的55.4%。睡眠质量平均得分与一般人群睡眠质量常模比较低于常模(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个体特征临床护士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工作城市为开封的护士情感衰竭得分高于其他城市得分(P<0.05);已婚护士去人格化得分高于未婚护士(P<0.05),执业年限为6~9年护士去人格化得分高于其他执业年限护士(P<0.05);执业年限为10~27年护士个人成就感得分高于其他执业年限护士(P<0.05),工作科室为外科的护士个人成就感得分高于其他组(P<0.05)。30~47岁护士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已婚护士自我效能得分高于未婚护士(P<0.05),有子女护士自我效能得分高于无子女组护士(P<0.05),岗位编制为人事代理护士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其他岗位编制护士(P<0.05),班次类型为正常白班护士自我效能的得分高于轮班护士(P<0.05)。3.临床护士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临床护士职业倦怠之情感衰竭维度与自我效能呈负相关(r=-0.254,P<0.01),职业倦怠之情感衰竭维度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r=0.310,P<0.01),职业倦怠之去人格化维度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r=0.312,P<0.01)。4.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表明年龄、执业年限、岗位编制、工作城市、睡眠质量和自我效能是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睡眠质量、城市和自我效能可预测到情感衰竭维度变异的20.3%(R2=0.203),睡眠质量、岗位编制、执业年限和护士年龄可预测去人格化维度变异的24.8%(R2=0.248),城市可预测个人成就变异的5.9%(R2=0.059)。结论1.临床护士职业倦怠处于中高等程度,自我效能处于中等程度,睡眠质量处于中等水平。2.临床护士自我效能程度越高,其职业倦怠程度越低;睡眠质量越好,职业倦怠程度越低。3.个性特征中年龄、执业年限、岗位编制、工作城市、自我效能和睡眠质量是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护理管理者可针对其个性特征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职业倦怠,亦可通过提高自我效能和改善睡眠质量途径来降低职业倦怠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