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AP)等颈动脉硬化指标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存在与否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从而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作出预测,以便对其进行早期治疗干预,防止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治疗情况进行长期观察。
方法: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在心内科住院的拟诊的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60例,根据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冠脉造影冠脉狭窄大于等于50%即可诊断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将受试对象分为冠心病组(90例)和非冠心病组(70例),并且记录冠心病组相关受累冠脉、受累冠脉数目、相关冠脉狭窄程度,再根据冠脉受累数目(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来评价)将冠心病组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分别对受试对象行颈动脉彩色超声,观察、测量、记录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形成情况,按IMT及AP形成情况对颈动脉硬化程度进行分级,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厚度及颈动脉受累部位、处数对颈动脉硬化情况进行积分。对冠脉狭窄程度采用Gensini评分。观察并分析颈动脉硬化指标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是否有关系,如果有,进一步观察、分析颈动脉硬化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联程度。
结果:
冠心病各病变组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各病变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各病变组颈动脉斑块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冠心病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斑块积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冠心病各病变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AP)相比较,颈动脉IMT值越高、AP分级越高,冠状动脉发生狭窄的可能性越大、程度越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经颈动脉彩超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颈动脉硬化指标可作为早期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可靠指标,并且由于此项检查具有安全、方便、经济、可重复性等特点还可作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治疗疗效的长期观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