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从音乐社会心理学视角展开对中国当代大学生音乐偏爱的分析和阐述。全文由前言、三个主要章节和结论构成,文末为引用文献和两个附录。前言阐述本文的写作意图和意义、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方法,并就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线索做一立意性的概览。主体部分从情感、身份和文化三个层面分章表述大学生的音乐偏爱问题。第一章从个体层面切入,将大学生的音乐偏爱理解为他们用以进行情感陈述的一种方式:从音乐社会心理学视角阐述情感的功能性、社会性及发展性特征;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入手阐述大学生音乐偏爱中的外在情感来源;从社会适应的视角阐述音乐偏爱是大学生用以构筑情感轨迹的一种方式;最后指出社会认知在大学生音乐情感唤起中的参与作用。第二章从社会(群体)层面切入,将大学生的音乐偏爱理解为他们用以进行身份建构的一种方式:指出大学生的音乐偏爱是他们感知自我及自我在社会中位置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他们塑造身份的过程发挥了主要功能;大学生在不同社会场合表现不同身份,音乐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是大学生对其自我概念和个人身份的表达,是他们群体识别和社会身份的标志,反映了社会期待对他们性别身份的影响;社会(群体)影响是导致他们展现不同身份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社会声望、外界信息以及个体自我展示动机的影响。第三章从文化层面切入,将大学生的音乐偏爱理解为他们用以表现为自己所认同的文化样式的一种方式:概览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消费现状,并强调这种音乐消费背后蕴藏着对其文化意义的消费;阐析大学生偏爱的音乐风格与其亚文化表现之间的关系,指出这些音乐风格的意义与其同一性危机、彰显个性和追求时尚这些亚文化表现之间的关联;从文化背景入手阐析大众音乐文化与严肃音乐文化在对大学生音乐偏爱的深层次渗透中所表现的对立和交织,指出大学生在平衡与整合这些文化样式的过程中也表达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意义。结论部分从大学生身处的社会背景的多重含义入手,指出社会背景是一广义概念,包含大学生聆听音乐的日常社会背景、他们的教育、家庭和身份背景以及他们所属的文化/意识形态背景;最后拓展本文的视野,就本文的立论意义及社会文化意义作一补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大学生的音乐偏爱,不管是将之视为情感陈述、身份建构抑或文化表现的方式,都是大学生用以适应社会背景、使自己更好地成为一种社会规律化存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