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精准扶贫战略的全面推进,为乡村整治及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土地利用行为的深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建设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山区,土地资源稀缺、自然地理条件特殊,其生态系统尤为脆弱,山区农村居民点如果发展不合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威胁。因此,基于生态理念优化农村居民点格局,既能使农村居民点有序发展,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城乡统筹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以位于太行山区的涞源县为研究区,构建县域生态风险评价框架,采用生态损失度指数法评价县域生态风险,并对县域生态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同时,运用引力模型构建县域农村居民点复杂网络,评价农村居民点在复杂网络中的节点级别,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及居民点节点强度评价结果,将涞源县的农村居民点按级别划分为四种优化类型,从而为未来农村居民点发展策略提供参考。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构建县域生态风险评价框架评价县域综合生态风险,涞源县生态风险整体较低,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格局。涞源县共分为4级生态风险区,其中,Ⅰ级生态风险区面积为95644.74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39.34%;Ⅱ级生态风险区面积为123336.48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50.73%;Ⅲ级生态风险区面积为23646.63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9.73%;Ⅳ级生态风险区面积为514.10 hm~2,仅占县域总面积的0.21%。(2)通过构建县域农村居民点复杂网络,得到涞源县农村居民点节点在网络中的辐射强度,呈现出由内向外辐射强度逐渐减小的趋势。在涞源县农村居民点复杂网络中,Ⅰ级节点42个,农村居民点面积为816.30 hm~2,占涞源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8.23%;Ⅱ级节点63个,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133.50hm~2,占涞源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25.32%;Ⅲ级节点93个,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441.93 hm~2,占涞源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32.21%;Ⅳ级节点87个,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084.92 hm~2,占涞源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24.24%。在县域农村居民点复杂网络中,Ⅲ级节点个数最多,Ⅰ级节点个数最少。(3)依据生态风险级别和农村居民点节点级别,将二者耦合划分涞源县农村居民点优化类型,形成重点发展型、潜力优化型、控制发展型和迁移合并型组成的空间格局,并确定迁移合并型村庄的迁移方向。涞源县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中,重点发展型村庄79个,潜力优化型村庄93个,控制发展型村庄95个,迁移合并型村庄18个。根据复杂网络中节点辐射及引力,对需要迁移的居民点规划未来迁移的方向,得到涞源县农村居民点格局优化的结果为:重点发展型农村居民点面积1579.62 hm~2,占涞源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35.29%;潜力优化型农村居民点面积1650.84 hm~2,占涞源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36.88%;控制发展型农村居民点面积1246.18 hm~2,占涞源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27.84%。本研究基于县域生态风险的约束对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进行优化,以保证村庄发展不给生态带来威胁,并为未来山区农村居民点发展布局、规划方案的设计丰富理论基础,从而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以指导山区农村居民点开展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