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甾族化合物在医药上是很有价值的激素类药物,泼尼松龙就是其中之一,其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抑制免疫等多种药效。本文通过对泼尼松龙传统合成路线的研究(即以醋酸泼尼松为起始原料,通过对其C3和C2()位的酮羰基保护,C11位的还原,以及C3和C20位的去保护,酯基的水解得到最终产物泼尼松龙),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新的合成路线。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泼尼松龙传统工艺路线pH对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高效液相法对中间体的各组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优化了传统合成工艺的条件。发现在pH4.2-5.2范围内的缩合反应为最佳反应,其最佳产率为78.6%。此后,本文总结了原料醋酸泼尼松酮羰基不同位点的差异性。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采用ChemBioOffice2008、 Gaussian03W等软件和Dell E08S服务器,对原料和中间体在B3LYP/6-31g(d,p)水平上进行了结构优化,并计算了它们不同酮羰基的电荷密度分布,以及键长、键角等结构参数。并依次评价了三个酮羰基发生亲核取代的性质,其活性大小顺序为C11>C20>C3。因此,为了还原C11位的酮羰基,需要保护C20位更为活泼的酮羰基,而C3位酮羰基活性较差,可以不保护。最终确定了以醋酸泼尼松为起始原料,利用乙酸酐对C17位进行酯化,通过增大该处的空间位阻进行保护C20位,此步产率为95.0%;再利用硼氢化钾对C11位进行还原,以及碱性条件下水解制备泼尼松龙的最终路线。同时,本论文通过重结晶、硅胶层析对反应关键中间产物17α,21-二羟基孕甾-1,4-二烯-3,11,20-三酮-17α,21-二醋酸酯和最终产物泼尼松龙进行了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查阅文献和计算机评价基础上,确定得到的产物为泼尼松龙,产率约为60%。此合成路线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操作,副产物少,具有一定的工业生产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