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可见兴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z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是人类需要集中力量解决的中心问题之一。光催化技术在降解有机污染物、光解水制氢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可能成为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有效手段之一,因而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TiO2稳定性好,无毒、无二次污染,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光催化剂,但因禁带宽度高、量子效率低、太阳光利用率低等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为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研究和制备适合可见光范围的光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制备了几种具有可见光催化活性的光催化剂,主要内容如下:   1.采用水热法,在温和条件下制备了掺杂有0.5%(mol)的Fe3+、Mn2+、Cr3+、Cu2+、V5+、pd2+金属离子和F-离子的可见光响应光催化剂。经表征,所得样品皆为结晶度较高的锐钛矿型,样品粒度大小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0 nm。以甲醛气体模拟大气污染物,研究了光催化体系的在可见光下的催化活性。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依次为:Cu2+>Fe3+>F->V5+>Mn2+>Cr3+>pd2+>P-25。   2.制备了掺杂碳和钼的板钛矿型TiO2光催化剂,并对所得样品进行了XRD、SEM、N2吸附.脱附和UV-vis漫反射光谱表征。结果表明掺杂碳和钼的板钛矿型TiO2光催化剂具有平均孔径大小为10 nm的介孔结构以及高达119 m2/g的比表面积。与非掺杂的光催化剂相比较,掺杂碳和钼的板钛矿型TiO2光催化剂在400-600 nm光谱范围内表现出较好的可见光吸收特性。   3.以Y2O3和Mn(CH3COO)2·4H2O为原料,冰醋酸为溶剂,在80℃水浴条件下制备了YMnxFe1-xO3前驱体(x分别为0,0.05,0.1,0.3,0.5),后经900℃焙烧4 h得钙钛矿型(ABO3)复合氧化物。样品经XRD,FT-IR,UV-vis/DRS,SEM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可见光催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品具有稳定的钙钛矿型结构,不同样品的尾部吸收谱带在可见光区均有较高的吸收强度,表明样品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响应,且样品为海绵状、疏松多孔聚集体。可见光光照150 min后,100 mL罗丹明B(10 mg/L)的脱色率为16~56%。钙钛矿结构中氧缺陷导致x=0.1时,样品的光催化脱色活性最高。   4.以Cu(CH3COO)2、(NH4)2HPO4为原料,140℃水热4小时合成了具有可见光催化活性的Cu2(OH)PO4。利用XRD、SEM、FT-IR、UV-vis DRS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增大(由pH=3增加到pH=9),Cu2(OH)PO4由棒状结构变为胡桃状结构;不同样品的尾部吸收谱带可延伸到可见光区,各谱带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强度不同,其中,pH为7的样品在可见光区的吸收明显高于其他样品;以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为探针反应,评价了其光催化活性。由光催化实验发现,pH为7的样品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最高,30 min罗丹明B的脱色率即可达到98%。
其他文献
聚酰胺610是重要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宏观电性能(介电和热刺激电流)对聚合物在微电子领域的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宏观电性能由微观结构决定的,通过介电和热刺激电流手段精确深入
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是目前生物与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研究具有对象广泛、方法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本文利用光谱法对猩红S及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探讨,共分以下五部分: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及蛋白质光谱探针的种类,并对其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综述,共引用参考文献94篇。第二章:光谱探针猩红S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发光光
本文分析了海报设计中常见的四种表现形式及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阐述了图形创意与图像表现形式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海报设计中的创新方法,旨在使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是近两年科技、产业界的热门话题。分别是什么意思?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笔者也非常感兴趣,经过学习了解,查阅资料,一点浅显认识和总结与朋友们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当前在我国居民前十位重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排序中,肺癌和食管癌居于前五位。恶性肿瘤的切除手术仍然是肺癌、乳腺癌、食
搞好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是国有企业监督职能部门要经常思考、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国有企业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惩治对策作一探
膦酸配合物在生物、离子交换、吸收、质子传导、催化和磁学等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人们对膦酸配合物的研究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有机膦酸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和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