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S)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作为一种儿童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中很普遍,二者共患病也是常见的。然而,临床在鉴别诊断和治疗方面需要严密的循证方法。因此,二者的关系在不同水平(例如精神病理学、发病机理、中医辨证、治疗)需要得到更详细的阐明。本文致于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S)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中医辨证特点和发病机理,试从中医“五脏藏神化志”学说的基本内涵来解析肝脾失调及其相应神志变化的相互作用在小儿TS共患ADHD中的临床发病机理和治疗思路中的应用,从而论证扶土抑木法辨证治疗小儿TS共患ADHD的相关病理基础,及其理论来源。为健脾止动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并运用YGTSS量表、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及自拟ADHD评分量表对治疗前后的患儿进行行为及中医证候的评价对比,评估患儿临床症状变化及其共患ADHD症状的改善情况。研究方法: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量表),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及自拟ADHD评分量表,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核实病史,首次就诊由导师进行专科检查,患儿进行注意力测试,研究者和导师共同评分。并予健脾止动汤口服治疗,每4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每个疗程前后不超过7天。随后分别于治疗后第30天、第60天、第90天对患儿临床症状变化进行再评价,于治疗后第90天,复查注意力测试。研究结果:1.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与性别的关系患儿共50例,其中男44例,女6例,男女比例7.33:1。2.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与年龄的关系50例患儿中,最小发病年龄为4岁,最大发病年龄为14岁,平均发病年龄(6.85±2.18)岁,3-7岁30例(60%),7-18岁20例(40%)。其中以学龄前期3-7岁发病率最高。3.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与病程的关系入组患儿中,病程最长8年,最短1年,平均病程为(2.24±1.04)年。4.疗效结果4.1抽动症状改善情况:经12周治疗后50例患儿显效7例(14%),有效27例(54%),无效16例(32%)。治疗后运动+发声综合损害程度评分(16.82±9.61)分,运动抽动程度评分(8.22±1.56)分,发声抽动程度评分(4.04±3.81)分;治疗前运动+发声综合损害程度评分(37.78±11.41)分,运动抽动程度评分(11.14±1.69)分,发声抽动程度评分(7.24±3.81)分。治疗后运动抽动及发声抽动的数量、频率、强度、复杂程度和综合损害方面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4.2 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经12周治疗后50例患儿有效37例 (74%),无效13例(26%)。治疗前中医证候程度评分(10.28±2.11),治疗后中医证候程度评分(6.16±2.00)。治疗后中医证候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4.3 ADHD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ADHD症状程度评分(13.28±2.87),治疗后ADHD症状程度评分(9.88±3.35)。治疗后家长ADHD症状评定量表总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研究结论:1.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以学龄前期3-7岁发病率最高。2.男孩发病率较女孩高。3.对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辨证研究主要以脏腑、阴阳辨证为主。主要病机为脾虚肝亢,风动痰扰。临床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4.试验结果讨论4.1患儿治疗前后YGTSS量表评分比较的讨论患儿在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及运动+发声综合损害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明通过口服汤药治疗12周后,患儿的抽动症状能够得到明显改善。4.2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的讨论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明通过口服健脾止动汤能够明显改善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任性等症状。4.3患儿治疗前后ADHD评分比较的讨论治疗前后ADHD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明健脾止动汤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精神、面色、食欲、睡眠、大小便等方面。4.4患儿注意力测试前后对比的情况接受注意力测试患儿共5 0例。通过治疗前后注意力测试值比较表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TS共患ADHD患儿经口服汤药治疗12周后注意力较前有明显改善。5.目前对于共患病中何者最有可能导致情绪障碍等问题仍不明确,本文从中医五脏藏神论出发,概要论述了中医肝脾致病理论在共患病中的作用,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与肝脾失调、神志不畅密切相关,肝脾二脏功能紊乱及虚实变化,皆可导致神志的异常改变,而情志过激或愤懑不解,又会致使肝脾功能失调,精气阴阳偏胜偏衰,从而产生任性、多动、注意力不足、抽动等行为问题,导致TS共患ADHD的发生。临证时应重在肝脾辨治,多从扶土抑木立法,兼顾心理疏导及情志调摄,益脾意,平肝魂,协调阴阳,以达阴阳平和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