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多是教学与训练,很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而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与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核心素养”一词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了一种共识。就体育学科来说,进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研究符合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本文从职前教育的角度出发,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重要知识与理论基础,引领和发展体育教师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帮助体育专业学生在任职后对中小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培养。本文以山西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职前培养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山西省12所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大四学生。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通过对山西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不同性别、不同专业角度下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分析,找出现阶段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所存在的问题与差异,提出具有建设性与针对性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案,为今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提供支撑。研究结论如下:(1)从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精神素养的调查中可以发现,体育精神素养整体较好,但是少部分同学不能对体育以及自身所学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我约束能力与意志力较差。(2)从对体育专业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运动能力,但也有较少的学生教学与训练的能力不足,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与训练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弱。(3)从健康促进的角度来看,同样大部分学生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与健康的生活习惯较好,一部分同学对健身知识、伤病预防与处理的知识和生理保健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很多同学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差,虽然明白作息饮食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中表现情况不是很好。(4)不同性别学生体育精神维度不存在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学生体育精神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对体育精神维度的影响较小,而专业对体育精神维度的影响较大,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情况较好,其次则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体育教育专业与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的情况相对较弱。(5)性别对运动实践维度的影响较小,但男性的基本运动能力与运动技术比女性要好,锻炼时间比女性要长。而专业对运动实践维度的影响较大,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运动能力、运动习惯、还是实践能力,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情况较好,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本维度的情况较其它两个专业有所差距。(6)不同性别的学生健康促进维度的情况差异较大,女性好于男性,差距主要在于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两个方面。而不同专业对健康促进维度影响也较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社会体育专业优于民传专业与运训专业。根据本文研究,提出职前培养策略如下:(1)教学层面中,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考核评价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展开,且以学生为核心进行教学。(2)教师层面中,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发展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拓展教师的知识量,加深教师课堂中教学内容的深度。(3)学生层面中,要关注学生不同群体与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进行教学。以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意识为主,从意识着手,为职后更好的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