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科酰胺对大鼠脊髓伤害性通路突触传递的影响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ps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是由于机体遭受外界的损伤性刺激后,初级伤害性感知神经元被激活而引起,并表现为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其影响人群大、范围广,以至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疼痛与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相并列,称为临床第五大生命体征。国际学术界也提出:缓解疼痛是基本人权。伤害性疼痛是由于外周伤害性感受器被激活而引起,属于生理性疼痛的范畴,其作用是警告以及保护机体、躲避伤害。而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在临床中通常表现为持续性或慢性病程,其产生是由于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的损伤或疾病而引起,并且这种类型的疼痛对机体并不具有保护作用,反而带给患者深刻的痛苦。在慢性疼痛中,最常见、最难治的是: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随着对NP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2011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将定义更新为:躯体感觉神经损伤和(或)疾病而引起的疼痛。NP区别于其他疼痛的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目前临床对NP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以心理治疗、物理手法治疗、微创介入疗法和外科手术为主的非药物治疗。但是临床上其总体缓解率却只有40~60%。非药物治疗价格昂贵;药物治疗是各种治疗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也最容易为患者所接受。但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治疗药物如:麻醉性镇痛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阿片类药物等,因副作用较大、有些易产生依赖性,限制了其应用。这就促使我们去探讨更多的治疗手段和方式,研发出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依赖性更小的药物。比利时优时比(UCB)公司开发的拉科酰胺,属于新型功能性氨基酸抗惊厥药,NMDA受体甘氨酸结合位点拮抗剂,成人部分癫痫发作是该药最初批准上市时的主要适应症。之后的研究发现拉科酰胺具有双重作用机制:一方面,该药对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VGSC)慢失活状态、非快失活状态敏感,但对其快失活状态不敏感;另一方面,它也能作用于海马、丘脑等位点的塌陷反应介导蛋白-2(CRMP-2)。之后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拉科酰胺对Nav1.3、Nav1.7、Nav1.8敏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Nav1.8与疼痛信号的传递过程密切相关,甚至可能是潜在的闸门,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Nav1.8已被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研究和治疗的重要靶点。据文献报道,拉科酰胺在临床的研究和应用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癌性痛、骨关节炎性疼痛、肿瘤放化疗后疼痛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痛[3,4,5,6,7,8];在动物实验中,拉科酰胺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伤害性痛的作用,如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和大鼠脊神经结扎模型上显示出良好的镇痛效应脊髓背角又被称为脊髓水平的“痛觉调控中枢”,但拉科酰胺在脊髓背角的镇痛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探讨其对脊髓伤害性神经通路的作用机制,对将拉科酰胺开发成为理想的镇痛药提供功能基础。实验一:拉科酰胺对大鼠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目的:应用大鼠脊神经结扎模型,观察腹腔内注射拉科酰胺镇痛作用的时程和剂量效应关系。方法:180~230 g SD雄性大鼠,术前测定其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按照Kim的方法结扎大鼠腰5-6脊神经,制作脊神经结扎模型(SNL模型)。剔除造模失败的动物后,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稳定(通常在术后三天),再随机分为三组:溶剂对照组、大剂量LCM处理组(100 mg/kg)和小剂量LCM处理组(50 mg/kg)。LCM用生理盐水稀释,腹腔单次注射LCM作为LCM处理组,而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溶剂对照组。于注药后5、15、30、45、60、90、120、150 min分别测量机械性缩足阈值,观察拉科酰胺的镇痛作用结果:大鼠术侧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升高的情况只发生在LCM高剂量组,并且与溶剂组和小剂量处理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NK-q)。该作用最大值出现在腹腔内注射后约40 min,并且持续到注药后70 min仍未完全消失。而健侧、拉科酰胺低剂量组及溶剂对照组PWMT值于加药前后均没有明显改变(P>0.05)。实验二:拉科酰胺对大鼠伤害性感觉通路突触传递的作用目的:观察拉科酰胺对大鼠脊髓伤害性细纤维(Aδ纤维、C纤维)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 EPSCs)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5周龄,80-100g,人工脑脊液心脏灌注后分离脊髓,在脊髓腰膨大做带后根的矢状位切片。采用全细胞记录的方式记录脊髓背角Ⅱ层神经元,输入阻抗<10 MΩ,电压钳制-70 mv,记录稳定10min后,观察拉科酰胺对伤害性细纤维支配的SDH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结果:(1)拉科酰胺能够抑制伤害性细纤维介导的单突触II层神经元恒压电刺激后根诱发的e EPSCs峰值,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2)拉科酰胺并不影响脊髓背角II层神经元s EPSCs放电幅度,但对频率表现为抑制(P<0.01;K-S test)。结论:1.拉科酰胺后对伤害性细纤维(Aδ纤维、C纤维)e EPSCs表现出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2.拉科酰胺对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s EPSCs的频率表现为抑制作用,但不影响其放电幅度,提示拉科酰胺的作用位点在突触前膜。3.对大鼠SNL模型,腹腔内单次注射高剂量的拉科酰胺可以显著提升大鼠手术侧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该作用最大值出现在注射后约40min,并且这一作用持续到注药后70min仍未完全消失,持续时间大约25min。而健侧、拉科酰胺低剂量组及溶剂对照组PWMT值于加药前后均没有明显改变。
其他文献
对地方电视台来讲,世界杯的报道更可能做出特色,发挥优势,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进行差异化竞争。国内电视机构转播的都是公用信号,自身的特色发挥有限,而新闻报道在整个报道
目的:探讨附加钢板单侧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针固定术后肥大性骨不连的植骨必要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到2012年7月,我科收治股骨干骨折髓内针固定术后肥大性骨不连
目的:比较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急性慢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08年11月收治符合标准的患者28例,根据受伤与治疗的间隔分成急性期组(2-6周)和慢
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创伤性关节炎(PTA)(膝关节)TNF-α同IL-1关节液中的浓度,观察两者同PTA的X线分期间的关系。探讨两者得浓度同PTA的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够寻
第一部分:G蛋白偶联受体126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126基因(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126, GPR 126)多态性与与青少年特发性
目的:(1)介绍一种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及实用性:修复复杂的手桡侧毁损伤同时重建大鱼际肌功能,并分析其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2)探讨补阳还五汤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面的作用
背景:脑脓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细菌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直接和(或)间接破坏大脑组织,若不经过内和或外科正规系统的治疗干预,患者
本研究用小针刀联合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较好,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40例,均为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我院针灸科门诊的乳腺增生病患者,年龄20~50岁,病程3个月~30年。排
目的:探讨经后路防滑钢板结合空心螺钉治疗单髁Hoffa骨折的疗效,并系统分析Hoffa骨折的损伤机制、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4月我
审美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成分。国内现有研究较多探讨审美素养、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且多为描述性的定性研究,缺乏对学生审美心理素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