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组织、组合组织移植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手桡侧毁损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p2002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介绍一种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及实用性:修复复杂的手桡侧毁损伤同时重建大鱼际肌功能,并分析其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2)探讨补阳还五汤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面的作用。方法:(1)采用这样一种手术方式:游离第二足趾时携带趾短伸肌进行复合组织移植再造大鱼际肌,其中趾短伸肌带跗外侧动、静脉及腓深神经肌支以备与受区吻合。临床观察10例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手部桡侧毁损伤,观察皮瓣成活率、手部外观及功能恢复等情况。(2)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20只,体重约300g,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所有动物,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约6mm长的一部分,采用硅胶管桥接横断的神经。术后实验组每日早晚灌服补阳还五汤;对照组术后常规饲养,分别于术后4,16周观察。结果:10例患者,移植组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10年,再造手指及移植皮瓣均恢复较好的感觉功能,两点辨别觉3—10 mm,肌电图检测被移植肌肉,结果显示,最短3个月,最长7个月,平均5个月,患手修复后的功能恢复情况,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制定的手功能评定标准,优:7例,良:3例。大鼠神经损伤模型通过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测结果、再生神经血管面积图像、光镜和电镜观测等几方面结果分析,术后4周以后动物跛行逐渐改善,实验组动物较对照组爬行速度快,16周时实验组动物后肢肌肉萎缩状况已明显改善。4、16周取材时,实验组再生神经直径明显粗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再生神经富有弹性,而对照组再生神经组织较脆、易碎。实验组动物坐骨神经传导潜速率为(23.11±6.27)m/s,对照组潜速率为(16.97±4.91)m/s,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4周,实验组动物再生神经干横切面上微血管数量很多,对照组血管量很少,两者差异极显著(P<0.001)。术后16周,两组神经干血管分布与术后四周虽无明显差别,但两组血管面积仍有极显著性差异[(3060.15±242.78)μm2 vs(586.80±48.02)μm2,P<0.001]。术后4周,实验组再生段神经纤维多,髓鞘比对照组厚,对照组再生段神经纤维分布稀疏,髓鞘薄、着色差,16周时,实验组神经纤维仍比对照组多,而且轴突直径大,髓鞘厚。再生神经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术后4周,实验组再生神经轴浆中线粒体多,有髓纤维多,对照组有髓纤维少,轴浆中线粒体少。16周,实验组再生神经轴浆中线粒体比实验组多,而且实验组髓鞘板层结构清晰,髓鞘已明显比对照组厚。结论:采用复合组织、组合组织移植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是修复手部桡侧组织毁损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并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随着二十一世纪碳水化合物时代的到来以及生物柴油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对脂肪酸甲酯深加工利用的研究正不断向前发展。本文通过自制减压间歇精馏装置对高芥酸菜籽毛油制混合脂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检测96例冠心病患者及35名健康对照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总胆红素平均水平低于健康对
目的:客观评价“外剥内扎术联合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预防及减轻痔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分析来自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肛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24):假缺血组(S组)、脊髓缺血再灌注组(IR组)、
目的观察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两种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两种术式的适应症及优缺点,
对地方电视台来讲,世界杯的报道更可能做出特色,发挥优势,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进行差异化竞争。国内电视机构转播的都是公用信号,自身的特色发挥有限,而新闻报道在整个报道
目的:探讨附加钢板单侧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针固定术后肥大性骨不连的植骨必要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到2012年7月,我科收治股骨干骨折髓内针固定术后肥大性骨不连
目的:比较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急性慢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08年11月收治符合标准的患者28例,根据受伤与治疗的间隔分成急性期组(2-6周)和慢
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创伤性关节炎(PTA)(膝关节)TNF-α同IL-1关节液中的浓度,观察两者同PTA的X线分期间的关系。探讨两者得浓度同PTA的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够寻
第一部分:G蛋白偶联受体126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126基因(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126, GPR 126)多态性与与青少年特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