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背景:骨盆骨折的发生率仅次于四肢与脊柱骨折,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比后二者高约40%,并发症较为多见,死亡率较高,是非骨盆骨折的1.4倍。由于骨盆骨折可严重危及患者后期功能,目前临床医生越来越重视对其的治疗,随着骨科损伤控制理念在临床的逐步推广,严重骨盆骨折存活率明显升高,为后期对骨盆骨折有效处理提供了必要条件。骨盆后环是承载或负重的重要支撑结构,在整个骨盆负重中骨盆后环占70%,骨盆前环占30%,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多伴有骨盆前环的损伤,但后环的稳定性更为重要。多年来,传统的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大,并发症高等缺点,使骨折临床治疗面临较大难题,因此,探寻创伤小、内固定可靠的后环固定方式成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重点。骶髂关节螺钉和后路张力带钢板是骨盆后环骨折治疗的两种常用办法。Matta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骶髂关节螺钉技术,通过拉力螺钉将髂骨经骶髂关节固定于骶骨上。Schlider等设计了一种骶骨横向固定方式(TFD),它通过重建钢板跨越骶骨及髂棘后方来固定和治疗骨盆后环骨折。本院自2005年10月-2011年12月共收集45例骨盆后环骨折经后路张力带钢板固定或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的相关病例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比较骨盆后环骨折脱位采用经后路张力带钢板固定与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及实用性。研究方-法:1、对象2005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45例不稳定骨盆骨折。22例患者采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23例接受后路张力带钢板内固定,并比较两组的围术期参数和术后康复指标。2、观测指标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康复指标:术后疼痛情况、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效果评定。3、治疗比较及疗效判断依据根据Matta和Tornetta标准,骨盆后环分离移位≤4mm为优;4-1Omm为良;11-20mm为可;>20mm为差。临床疗效评定:根据Majeed标准,对患者疼痛、站立、坐,性生活及工作恢复情况进行评价,评分85-100分为优;70-84分为良;55-69分为可;<55分为差。4、统计分析资料收集后,采用SPASS1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t检验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疼痛情况、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间率的差异及术后效果评定,p值小于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11年12月共治疗45例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患者。对全部病例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张力带钢板组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25-61岁,平均年龄39岁。骶髂螺钉组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2岁。张力带钢板组与骶髂螺钉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疼痛情况、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效果评定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手术时间:张力带钢板组102-165min,平均131.9±21.6min,骶髂螺钉组62-101min,平均92.3±12.1min,(p<0.05);出血量:张力带钢板组240-563ml,平均405.4±140.1ml,骶髂螺钉组12-38ml,平均25.0±10.8ml(p<0.05);切口长度:张力带钢板组50-152mm,平均68.8±16.8mmm,骶髂螺钉组12-38ml,平均25.0±10.8ml(p<0.05);术后疼痛情况:张力带钢板组为中,骶髂螺钉组为轻;住院天数:张力带钢板组15-21d,平均18.7±2.5d,骶髂螺钉组5-lld,平均8.5±1.2d(p<0.05)。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疼痛情况、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张力带钢板组肺部感染1例(4.35%),切口感染1例(4.35%),(p>0.05);骶髂螺钉组肺部感染1例(4.55%),切口感染0例(0%),(p>0.05),均无弯钉、断钉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X线评价与复位效果及功能恢复比较:术后Matta和Tornetta标准张力带钢板组:优17(73.9)良5(21.7)可1(4.3)差0(0)。骶髂螺钉组优15(68.2)良5(22.7)可2(9.1)差0(0)。Majeed标准评分:张力带钢板组:优15(65.2)良6(26.1)可2(8.7)差0(0)。骶髂螺钉组优13(59.1)良8(36.4)可1(4.5)差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Yates卡方检验校正法X2=0.0016,p=0.9682,p>0.05)。结论: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骨折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但该术式学习曲线长,对术者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后路张力带钢板组学习曲线短,创伤教前者稍大,手术适应证较其他固定方式广,对合并骶髂关节骨折或髂骨骨折患者较为适宜,固定可靠,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总之,充分术前准备,选择合适内固定类型相当重要。